八年前在老街區開小花店,冬夜裹着羽絨服算賬​

比特幣 2300 塊一個,我把攢了八個月的 5000 塊拆成 2 個幣,剩下 400 塊留着進下週的粉雪山玫瑰。​

玻璃門外是賣烤紅薯的推車,沒人知道我盯着手機 K 線時,心裏唸的是 “再漲點,就能給讀高中的妹妹湊齊全年學費”。​

三個月後 BTC 衝到 8000,隔壁水果店王阿姨扒着玻璃門勸我:“賣了買個金鐲子,比這虛頭巴腦的強”,我卻盯着賬戶裏 16000 塊,算着 “再漲 5000,妹妹的資料費也夠了”。​

結果那年某交易所突然停提,幣價跟被霜打了的玫瑰似的,半個月跌到 3500。​

這八年在幣圈摸爬,比給婚慶包百束玫瑰還累,慢慢熬出幾條規矩:閒錢永遠留着 “底線”,妹妹的學費、花店的房租,就算行情再好也碰都不碰。​

2019 年熊市最慘時,賬戶只剩 40 塊,全靠提前存的 3 萬 “應急金” 撐過淡季,沒像斜對面蛋糕店的張阿姨那樣,抵押鋪面加槓桿炒幣,最後連烤箱都賣了還債。​

止損是買 ETH 學的教訓。2021 年 ETH1800 進場,漲到 2800 時想着 “再漲點換臺新冰箱”,結果跌回 1600 才割肉,白搭了三個月的玫瑰進貨錢。現在不管買啥,都提前掛好止損,賺夠一批玫瑰的錢就跑,不貪那點 “說不定能暴富” 的念想。​

槓桿合約是碰都不碰的。前兩年張阿姨爲擴店開 10 倍槓桿做多 SOL,就跌了 12%,半輩子積蓄沒了,蹲在花店門口哭着說 “早知道不如跟你賣花”。

現在花店擴了一間,妹妹也工作了,週末她帶着奶茶來玩,我坐在窗邊看盤,陽光落在玫瑰花瓣上。賬戶裏的幣夠我和孩子生活,也夠父母養老

—— 幣圈哪有什麼神話?不過是我這樣的女人,把日子裹在玫瑰紙裏,沒讓行情捲走該有的安穩罷了。@Yaya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