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一定身家的羣體,要儘量遠離 RMB 資產,包括 RMB 本身。

RMB 資產裏,最 “優質” 的無非就是這麼幾個:

1/一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優質房產。

2/世界 500 強企業中排名靠前的央企、國企股權,比如中國石油、中國銀行、中國移動等。

3/中國的大型民營科技企業的股權,比如騰訊、阿里巴巴、比亞迪、寧德時代等。

4/中國所特有的礦產資源,比如稀土、鎢砂礦等企業的股權。

5/中國的國債。

其他的就沒有了。

但實踐看下來,近五年多以來這些 “最優質” 資產的收益表現非常一般甚至很差,比如京滬深的房產,較之高點普遍下跌了 20% 以上。

中國的大型民營科技企業,市值一度縮水 60% 以上乃至更多。中國的大型央企的股票,表現也是乏善可陳。中國特有礦產資源的上市公司股票,走勢基本跟隨 A 股指數,毫無亮眼之處,而 A 股和國足屬於一個水平。

國債、地方債的主要問題是收益率極低且看不到好轉可能,畢竟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已經跌破 1%,距離零利率僅一步之遙。在這種大背景下,債券、貨幣產品等固收類產品的收益率不可能高,2% 都難。

中國基礎利率的持續大跌,根本原因就在於經濟長期衰退的預期強,資本預期收益率持續下降所致,1% 的基礎利率相較於 4.5% 左右的美元基礎利率,差距太大了,如果馬上放開外匯管制,不僅 RMB 匯率會直接大幅下降,國內銀行業也會被擠兌的瞬間破產。

話說從房屋租售比的角度看,中國房價趨於合理化,主要原因不在於房價跌和租金漲,而是因爲基礎利率從 3.5% 大幅下跌到 1% 以下,而稍好一些的房產,租售比可以達到 2%,這可真是黑色幽默。當一大類資產中最優質的部分都是這種水平,那麼其他資產會是什麼檔次就不言而喻了。

再看看全球優質資產的表現:

先上兩組扎心數據 —— 標普 500 自 1957 年成立到 2024 年,68 年裏 48 年正收益,累計漲了 131 倍,年化 10.26%;納斯達克更狠,1971 年至今 54 年漲 192 倍,74% 的年份都在賺錢。這可不是運氣,是穿越無數次危機熬出來的硬實力。

先看指數的抗造能力。2008 年次貸危機標普跌 37%,當時多少人喊 “美股完了”,結果 4 年反彈超 100%;2020 年疫情 33 天暴跌 34%,美聯儲救市後全年居然漲了 18.4%;就連 2022 年加息砸得標普跌 25%,次年立馬反彈 26.3%。祕密藏在標普的 “自我迭代” 裏 —— 早年踢掉衰退的傳統能源,把蘋果、微軟這類科技龍頭納進來,跟着美國 GDP 從 4680 億衝到 27.5 萬億的節奏走。納斯達克雖波動率是標普的 1.5 倍,但 1991-2000 年複合回報 20.3%,2024 年靠半導體、量子計算又漲 28.6%,高波動背後是科技霸權的彈性。

再看核心標的的殺傷力。英偉達上市至今 3650 倍,年化 39%,從遊戲芯片熬到 AI 霸主,五年漲 34 倍還能穩住 3.35 萬億市值;微軟更誇張,7456 倍漲幅年化 26%,現在 3.85 萬億市值,手裏 945 億現金,債務權益比才 0.15,雲業務和 OpenAI 合作把護城河挖得更深;蘋果 2226 倍漲幅背後,是每年 4080 億營收撐着,1600 億現金加 1017 億債務的組合,把稅務優化玩到極致,股東回報從沒掉過鏈子。

劃重點,美國資產和價值投資的核心就倆:一是 “長期主義 + 優質標的”,標普百年年化 10.3%,72% 年份正收益,只要拿夠 10 年幾乎必賺;二是 “現金流爲王”,微軟、蘋果這類公司,哪怕遇到熊市,靠現金儲備和盈利韌性也能快速回血。2000 年互聯網泡沫納指跌 78%,微軟卻靠企業軟件業務慢慢爬回來,這就是價值股的底氣。

同樣值得長期看好的還有黃金與比特幣。黃金已突破 3800 美元 / 盎司的歷史新高,央行持續增持與去美元化趨勢構成結構性支撐,成爲全球混亂中的 “價值錨點”;比特幣則在監管優化與機構涌入下,屬性正獲主權機構重新評估。

這就是優質資產的市場價格表現。

要記住,投資的結果是最客觀的,不會跟着你演戲,更不會毫無邏輯和依據的 “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