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G:韓國版“FIL2.0”收割術?
近日,韓國各大街頭幾乎被 $0G 廣告覆蓋,地鐵、公交、樓宇屏幕上頻頻出現“模塊化 AI 公鏈”口號,再配合大規模簽約 KOL 的造勢,讓這場營銷更像是爲“收割流量”而非推動生態。節點質押+鎖倉機制的組合拳,也讓人聯想到當年 FIL 的“質押即鐮刀”。
從機制來看,$0G 的“創新”更多停留在名詞堆砌:打着“AI+區塊鏈”“跨鏈互操作”的旗號,核心卻放在資金循環——以“節點挖礦”吸引資金,約 15% 代幣綁定節點,初始僅解鎖三分之一;22% 投資人份額則以 12 個月鎖倉+36 個月線性解鎖的形式延長週期。表面是稀缺與長期價值,實則是爲後續籌碼出貨預留窗口。
韓國本土市場本就以高風險著稱:從 Terra/Luna 的 400 億美元崩塌,到 KOK 的數十億美元騙局,幾乎都遵循“密集廣告+高額承諾”的模式。如今的 $0G,依舊沿用同一套劇本——靠 “百倍幣敘事”“交易所背書”點燃散戶情緒,卻缺乏任何落地應用支撐。
更值得警惕的是$0G 的節點銷售與鎖倉結構,正像當年的 FIL 一樣,把投資者困在長週期資金池中,而解鎖期則成爲資本方的退出通道。廣告越密集,反而越說明項目在急於吸納“最後一批買單”。
結論:韓國市場的歷史已證明,“營銷越極端,風險越放大”。當項目把預算都砸在廣告與鎖倉設計,而非技術研發與生態落地時,投資者看到的不是未來,而是潛在的資金盤紅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