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想要真正跑在鏈上,有三個老大難:

共識難(不同節點算出來結果不一樣)、

身份難(同一個 Agent 給出互斥決策)、

記憶難(忘性大,超過上下文窗口就失憶)。

@KaelanRao 要正面解決這三重困境。代幣 $AIA 將在9.18號上了 Binance Alpha!

@KaelanRao 核心技術:把 AI Agent 搭成“可驗證的操作系統”

Lobe(大腦):動態加載不同專家網絡,像請不同顧問來處理問題;通過 zkTLS 做“公證”,保證結果可驗證。

Memory(記憶):把 Agent 的交互歷史打包成 Memory NFT,既能短期調用,也能長期存檔,避免“金魚記憶”。

Tools(工具箱):提供 SDK,隨時接入鏈上數據、預言機、DEX 等,等於讓 Agent 具備“使用工具”的手。

@KaelanRao 不只是 AI 模型,而是一個有大腦、有記憶、有工具的完整鏈上生命體。

最小熵共識:解決“AI 算不一樣”的尷尬

AI 的推理結果本質上是概率分佈,節點各算各的,難免對不齊。

DeAgentAI 提出一個新機制:最小熵共識。

簡單理解:多個節點同時算,誰的結果“最確定”(信息熵最低),就把這個寫進鏈上。這樣就能保證同樣的問題,全網只有一個唯一答案。

應用場景突破:不止是“炫技”

AI DAO:Agent 自動生成提案、自動投票,治理不再是人工體力活。

鏈上治理:結合零知識證明,避免“幻覺攻擊”,治理更安全。

可驗證交易執行:已經和 CorrAI 合作量化交易,整個過程鏈上可追溯。

@KaelanRao 不是講故事,而是拿來跑 DAO、跑交易、跑治理的。

競爭與投資視角:站在賽道中游,但差異化明顯

融資規模:1,000 萬美元,和 Olas、NEAR AI Fund 屬於同一梯隊;種子輪 600 萬,屬於 AI Agent 賽道中等水平。

差異化:對比 @Virtuals Protocol 的“AI 角色+NFT 市場”,DeAgentAI 走的是 底層可信執行+跨鏈數據 路線,更偏基礎設施。

小結

@KaelanRao 的定位,不是一個“又一個 AI Agent 項目”,而是想做 去中心化 AI Agent 的底層操作系統。

如果成功兌現,它可能成爲鏈上治理、AI DAO、量化交易的基礎設施。

但如果沒能跑出規模化真實場景,它就會變成 龐大用戶量+薄弱日活 的典型案例。

要麼是鏈上 AI Agent 的基建霸主,要麼是又一個曇花一現的 Inf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