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美聯儲本次利率決議只剩最後 3 天,其實市場早在半個月前就把降息落地後的走勢邏輯摸透了,無非是三種核心劇本在博弈。別聽外面說什麼 “不確定性高”,今天我把每種走法的底層邏輯、散戶坑點、資金操作手法全拆透,看完你就知道該怎麼應對。
第一種劇本:先跌後漲的 “洗盤組合拳”—— 這是過去 10 年美聯儲降息週期裏最常見的走法,沒有之一。
邏輯很簡單:過去 1 個月市場已經把 “降息 25BP” 的預期炒了一輪,不管是美股的科技股、A 股的北向資金重倉板塊,還是黃金、美債,都堆了不少浮盈盤(比如納斯達克 100 指數近 30 天漲了 8%,很多短線資金賺了就想跑)。所以降息前 2-3 天,會有資金主動砸盤迴調,把那些 “賺點就跑” 的散戶浮盈盤、不堅定的跟風盤洗掉 —— 你會看到持倉綠盤一天天擴大,股吧裏全是 “要不要割” 的焦慮帖,不少人慌着割肉離場。但等週三降息消息一落地,之前跑掉的資金會立馬迴流,尤其是前期跌透的主線板塊(比如 AI、半導體、消費),反彈速度比誰都快,等割肉的散戶反應過來想追,已經到了短期高點,最後兩頭捱揍。
第二種劇本:“預期炒滿再兌現” 的回踩坑 —— 老韭菜都懂的 “利好落地先砸後拉”,但新手大概率栽在這裏。
這種走法的前提是 “市場提前把情緒拉滿”:比如降息前一週,標普 500、道指就連續創新高,北向資金天天淨流入超 50 億,甚至有人喊出 “降息落地直接衝 3500 點”。但真到決議當天,資金反而不買賬了 —— 上午消息一出,直接低開砸盤,把前幾天追高的新手套在高位,等新手恐慌割肉後,下午或第二天就啓動主升浪。就像 2019 年 7 月那次降息:決議前標普 500 連漲 5 天,落地當天直接跌 1.5%,但隨後 1 個月又漲了 6%。老韭菜會提前在高位減 1/3 倉位,等回踩時接回來;新手則會滿倉追高,一看到下跌就以爲 “行情結束”,割在最低點。
第三種劇本必須防 ——“利好出盡變利空” 的短期殺跌,但別慌,這是主力在搶籌碼。
這種走法最容易讓人慌,但本質是 “預期透支後的短期修正”:比如市場提前把 “今年降 3 次” 的預期都炒完了,實際降息幅度符合預期,但資金覺得 “後面沒更多利好可炒”,就先砸盤出一部分貨,造成 “利空” 假象。但要記住:當前美國通脹已經回落到 3% 左右,接近 2% 目標,就業市場雖有降溫但仍穩健,降息不是 “救市”,而是 “穩增長”,基本面沒壞,主力殺跌不是爲了嚇跑你,而是爲了吸更低的籌碼。比如 2022 年底那次:降息預期落地後,美股連跌 3 天,但隨後就開啓了 2023 年的慢牛;A 股當時也跌了 2 天,之後北向資金重新流入,消費板塊漲了 20%。所以真遇到這種情況,別割肉,反而可以逢低加一點主線倉位。
最後我明確說:短線 3 天怎麼走,誰也沒法精準預判 —— 可能週一橫盤觀望,週二小跌洗盤,週三決議後反彈;也可能週二提前漲,週三落地後回調。但大方向絕對向上:這不是短期反彈,而是盈利修復驅動的趨勢;不是靠資金炒作的救市,而是新一輪經濟週期的起點。行情炒的是預期,但趨勢靠的是基本面 —— 現在企業盈利在修復,北向資金還在持續流入,政策面也在託底,這些纔是支撐行情的核心。
具體怎麼佈局?哪些板塊能扛住短期波動(比如消費、醫療這類 “防禦 + 成長” 標的),哪些板塊在趨勢裏彈性最大(比如 AI、半導體、新能源),粉絲團裏我會把具體的倉位建議、標的篩選邏輯直接甩出來。別等週三決議落地了,資金已經搶完籌碼,你再想着進場 —— 那時候成本高了,容錯率就低了。這輪我押趨勢,不賭波動。誰要是跟我扯 “短期回調風險”,我只說一句:趨勢裏的小坑,都是給跟上的人送機會。現在不佈局,等漲起來再追?晚了!
銘哥只做實盤交易,戰隊還有位置上車速來#降息预期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