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踏入幣圈,至今已七年。這七年裏,我最大的收穫不是對行情的精準判斷,也不是賬戶裏的數字增長,而是慢慢學會了 “閉嘴”—— 不再輕易給建議,不再試圖解釋邏輯,不再期待他人的理解。


2023 年,一位大姐聽了我的建議買了以太坊。當 ETH 漲了 50% 後,她開始天天問我:“賣不賣?” 我勸她 “HODL” ,可她依舊每天追問。直到那時我才懂,她要的不是分析,只是我點頭的 “許可”。最終我鬆口:“賣吧。” 她秒掛單離場,可後來 ETH 又翻了一倍。再後來她問我幣的事,我提了提那頓她欠了兩年的飯,從此,她再也沒跟我聊過幣。


這七年,一個明顯的感受是:水平越高,身邊的朋友越少。線上粉絲萬千,每條動態都有點贊,可真正能看懂我邏輯、跟上我節奏的人,一個都沒有。


他們總愛問:“這山寨幣怎麼看?能漲多少?” 我答 “不知道”,他們卻滿臉震驚,覺得我在裝蒜。可我是真的不知道。研究一個項目,要逐字看白皮書、分析代幣解鎖曲線、扒鏈上數據,哪怕最快也得花一個月時間,哪能隨口判斷?所謂的 “高手”,從不是能預測漲跌的占卜師,只是比別人多花了點時間研究風險和邏輯而已。


我也曾勸親戚在牛市買比特幣,他們卻搖頭:“等手裏的 MEME 幣解套了再說。” 我只能苦笑:“等你那 MEME 幣解套,Layer2 都更新到第三代了。” 他們嘴上認可我是 “高手”,行動上卻要我按 “低手邏輯” 玩 —— 只買低價幣、只死扛自己套牢的幣、只在他們想賣的時候才讓我給 “賣出信號”。就像完全不會開車的人,卻天天坐在副駕指揮老司機怎麼打方向盤。
還有人跟着我 “跟單”,賺了就在羣裏炫耀,甚至加槓桿把收益做的比我還高;可下次再問我建議,我反問了句 “我圖啥?”—— 三年來,跟着我賺錢的人裏,連個紅包都沒收到過,我是真的膩了。我熬夜盯數據、查項目到凌晨,他們花五分鐘梭哈完,一旦爆倉就反過來怪我 “給錯了方向”。原來,幫人一次,往後的所有風險,都得我來背。


有一回,ETH 技術形態看着完美,可我發現鏈上數據有異常,趕緊讓朋友清倉。後來 ETH 果然暴跌,他躲過了一劫,卻再也沒主動聯繫過我 —— 大概是覺得我 “提前知情”,又或者是不想承認 “聽我的建議是對的”。還有一次,幫朋友抓住了 SOL 的翻倍行情,還提醒他在高點逃頂,結果他反過來怨我:“爲什麼不喊在最高點?” 那一刻,我連解釋的力氣都沒有了。


後來再有人問我收益,我乾脆直接截了錢包截圖發過去,結果,對面直接 “永別”—— 說我在炫耀。可他們忘了,當年他們開別墅、開豪車的時候,我還在打工攢錢買第一個比特幣,那時候,怎麼沒人說 “炫耀”?


幣圈的孤獨,從來不是沒人聊天,而是你在熊市默默加倉時,別人在割肉罵 “熊市無底”;你在高點冷靜逃頂時,別人說 “你只是運氣好”。慢慢地,我不再勸任何人買幣,不再解釋我的邏輯,也不再期待別人的認可。


圈子裏待久了才明白:有些話,說了沒用;有些建議,給了反招怨。不如閉嘴,守好自己的節奏,做好自己的判斷 —— 畢竟,每個人的錢,都該自己負責。

這市場一天一個樣,得看準時機再出手,你要還是太迷茫,可以關注我,平常會分享一些前沿資訊以及乾貨策略,歡迎隨時前來探討,一起抓住大機會!

#ETH重回4700美元
#加密市场反弹
#机构疯抢以太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