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下半年至 2025 年 9 月,加密貨幣市場上演了一場意外的 “賽道更迭”——Solana 生態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交易量持續攀升,最終實現對以太坊的階段性超越。據 DeFiLlama、Dune Analytics 及 CoinDesk 等權威數據平臺截至 2025 年 9 月 7 日的統計,Solana 鏈上 DEX 累計交易量已突破以太坊同期水平,部分單月交易量甚至超出 30% 以上。但與亮眼數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鏈上地址活躍度呈現 “脈衝式” 特徵,超過 96% 的活躍地址僅在單日產生交易,次日便陷入沉寂,用戶 “肇事逃逸” 現象成爲制約其生態發展的核心瓶頸。
一、Solana DEX 交易量爆發的底層邏輯:速度與成本的雙重紅利
Solana 能在 DEX 賽道實現對以太坊的 “彎道超車”,本質是其底層架構特性與市場需求的精準匹配,而非用戶生態的自然成熟。具體來看,驅動交易量激增的核心因素可歸納爲三點:
1. 高吞吐量與即時終結性,適配高頻交易場景
Solana 採用 “歷史證明(PoH)+ 權益證明(PoS)” 的混合共識機制,理論 TPS(每秒交易處理量)可達 65000 筆,實際鏈上處理速度穩定在 2000-3000 TPS,遠高於以太坊 L1 的 15-30 TPS。更關鍵的是,其交易最終確認時間(Finality)僅需 2-3 秒,而以太坊 L1 在未使用 Layer2 的情況下,確認時間通常需要 10-15 秒。這種 “快節奏” 特性,恰好契合了做市商、量化交易機器人的高頻策略需求 —— 以知名做市商 Jump Crypto 爲例,其在 Solana 鏈上的做市訂單平均持倉時間不足 5 分鐘,單日交易頻次可達數萬筆,遠高於其在以太坊鏈上的操作頻率。
2. 極低交易成本,形成 “價格窪地” 效應
費用優勢是 Solana 吸引交易流量的另一關鍵。根據 Artemis 鏈上數據平臺統計,2025 年 1-8 月,Solana L1 上的 DEX 交易平均費用僅爲 0.02-0.05 美元,若通過其 Layer2 方案(如 FireDancer),單筆費用可進一步壓低至 0.01 美元以下。反觀以太坊 L1,同期 DEX 交易平均費用爲 5-15 美元,即便使用 Arbitrum、Optimism 等 Layer2,平均費用也需 0.5-2 美元。這種成本差距,使得小額交易者、高頻套利者紛紛轉向 Solana——Dune Analytics 的用戶畫像數據顯示,Solana DEX 用戶中,單筆交易金額低於 100 美元的佔比達 68%,而這一比例在以太坊 DEX 中僅爲 32%。
3. 算法交易與激勵活動,短期推高交易量規模
除了底層優勢,短期激勵措施也對交易量起到 “催化作用”。2024 年第四季度起,Solana 生態內多家 DEX(如 Raydium、Orca)推出 “交易挖礦” 活動,用戶完成指定交易次數即可獲得平臺代幣獎勵;同時,做市商返傭比例從通常的 0.1% 提升至 0.3%,吸引大量量化團隊入場。據 Chainalysis 統計,2025 年第二季度,Solana 鏈上由機器人和算法驅動的交易佔比高達 72%,而以太坊同期這一比例爲 45%。這種 “機器主導” 的交易模式,雖然推高了交易量數據,但也導致交易活性與真實用戶需求脫節。
二、用戶 “逃逸” 真相:96% 單日流失率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Solana DEX 的交易量狂歡,並未轉化爲穩定的用戶生態。鏈上數據揭示的用戶留存問題,遠比表面數據更值得警惕,其背後反映的是生態 “重交易、輕留存” 的結構性缺陷。
1. 留存數據:從 “單日活躍” 到 “全年沉寂” 的斷崖式下跌
根據 Dune Analytics 針對 2024 年 10 月 - 2025 年 8 月 Solana DEX 用戶的隊列分析(Cohort Analysis),用戶留存呈現 “斷崖式” 下跌趨勢:
24 小時留存:在任意一個交易日活躍的地址中,僅有 3.8% 會在次日再次進行 DEX 交易,超過 96% 的地址成爲 “一次性用戶”;
30 天留存:首次交易後,能在 30 天內再次進行 DEX 操作的地址佔比僅爲 1.2%,且其中 70% 的用戶僅額外產生 1 筆交易;
90 天留存:留存率進一步降至 0.5% 以下;
365 天留存:在 2024 年 9 月首次活躍的地址中,截至 2025 年 9 月仍保持 DEX 交易的比例僅爲 0.21%,且這些 “核心用戶” 多爲做市商或生態項目方地址,而非普通投資者。
對比之下,以太坊 DEX 的 24 小時留存率爲 18%,30 天留存率爲 8.5%,90 天留存率爲 4.2%,365 天留存率爲 2.1%,顯著高於 Solana。
2. 流失原因:短期投機主導,缺乏 “留客” 場景
Solana 用戶高流失率的根源,在於生態尚未構建起能留住用戶的 “長期價值場景”,用戶參與多爲短期投機行爲:
投機驅動而非需求驅動:Solana DEX 的交易中,超過 80% 涉及 SOL 或生態內小市值代幣的短線交易,而非基於實際需求的資產兌換(如跨鏈轉賬、支付場景)。2025 年 5 月 SOL 價格經歷 120% 的月度波動後,當月新增地址的 30 天留存率降至 0.8%,印證了 “價格投機” 與 “用戶留存” 的強關聯;
生態應用單一,用戶粘性不足:Solana 生態目前仍以 DEX、NFT 交易平臺爲主,佔比超過生態總 TVL(鎖倉價值)的 75%,而以太坊生態中,借貸(如 Aave)、衍生品(如 dYdX)、穩定幣(如 USDC)等多元化應用已形成協同效應,用戶可在單一鏈上完成 “存款 - 借貸 - 交易 - 理財” 全流程,粘性更強;
基礎設施體驗仍存短板:儘管 Solana 交易速度快,但歷史上多次出現網絡中斷問題(2024 年共發生 3 次持續超過 1 小時的停機),且錢包操作複雜度較高 —— 新用戶需完成 “創建錢包 - 購買 SOL 支付 Gas - 跨鏈轉入資產” 等多步操作,流程繁瑣度高於以太坊生態的 MetaMask+Layer2 組合,部分用戶在首次交易後因操作門檻放棄後續使用。
三、交易量反超與長期採用:數據狂歡能否轉化爲生態價值?
Solana DEX 交易量超越以太坊,本質是 “運營優勢”(速度、成本)對 “生態優勢”(用戶基數、應用多樣性)的階段性壓制,但這種壓制能否轉化爲長期競爭優勢,仍存在三大核心疑問:
1. 交易量質量:“機器交易” 佔比過高,真實需求被稀釋
如前文所述,Solana DEX 的交易量中,72% 來自機器人和算法交易,而以太坊這一比例爲 45%。高比例的機器交易導致兩個問題:
交易量數據 “虛高”:部分量化策略通過 “自買自賣”(Wash Trading)製造虛假交易流水,以獲取平臺激勵獎勵。2025 年 7 月,Solana 生態某 DEX 被曝光存在 “虛假交易”,其當日 1.2 億美元交易量中,有 6000 萬美元來自同一批機器人地址的循環交易;
對普通用戶不友好:機器交易佔據了大量網絡資源,導致普通用戶的小額交易偶爾出現延遲,且 DEX 滑點(Slippage)高於以太坊 ——Solana DEX 單筆交易平均滑點爲 0.8%,而以太坊 Layer2 DEX 的平均滑點爲 0.3%,進一步降低普通用戶的交易體驗。
2. 生態成熟度:從 “交易賽道” 到 “全場景生態” 仍有差距
交易量反超不代表生態成熟度領先。從生態核心指標對比來看,Solana 與以太坊仍存在顯著差距:
指標 Solana(2025 年 9 月) 以太坊(2025 年 9 月)
總 TVL(鎖倉價值) 180 億美元 850 億美元
活躍 DApp 數量 320 個 1250 個
穩定幣市值佔比 12% 45%
非交易類應用 TVL 佔比 25% 68%
穩定幣市值佔比低、非交易類應用少,意味着 Solana 生態尚未形成 “脫離投機的價值閉環”,用戶除了交易外,缺乏其他長期參與場景。
3. 市場週期依賴性:牛市紅利能否抵禦熊市考驗?
Solana 此次交易量爆發,很大程度上受益於 2024-2025 年的加密貨幣牛市週期 —— 市場整體活躍度提升,小額投機交易增加,恰好契合其低成本、高速度的特性。但回顧 2022 年熊市,Solana DEX 月交易量曾從峯值的 80 億美元暴跌至 5 億美元,跌幅達 93%,而以太坊同期跌幅爲 65%。這表明,Solana 的交易活性對市場週期的依賴性更強,若未來市場進入熊市,其交易量與用戶留存可能面臨雙重壓力。
四、破局之路:如何將 “交易量優勢” 轉化爲 “用戶留存優勢”?
要解決用戶留存問題,Solana 需從 “短期流量吸引” 轉向 “長期生態建設”,從三個維度構建用戶粘性:
1. 豐富應用場景:從 “交易” 到 “全鏈路服務”
發力基礎設施型應用:推動穩定幣、借貸、衍生品等 “剛需” 應用發展。例如,引入更多合規穩定幣發行方(如 Circle 將 USDC 進一步整合至 Solana Layer2),降低用戶對 SOL 價格波動的依賴;開發面向中小企業的鏈上信貸工具,吸引實體經濟場景接入;
探索 Web3 + 傳統場景融合:利用高吞吐量優勢,探索 NFT 票務、鏈上游戲、供應鏈溯源等非交易場景。例如,Solana 生態已與部分音樂節合作推出 NFT 門票,用戶可通過門票 NFT 參與後續社羣活動,這種 “交易 + 權益” 模式能有效提升用戶留存 —— 試點數據顯示,參與 NFT 門票活動的用戶,30 天留存率達 8.5%,遠高於普通交易用戶。
2. 優化用戶體驗:降低門檻,提升穩定性
簡化入職流程:推廣賬戶抽象(Account Abstraction)技術,允許用戶通過郵箱、手機號註冊鏈上賬戶,無需手動管理私鑰;與中心化交易所(如 Coinbase)合作,實現 “一鍵跨鏈轉賬”,減少用戶操作步驟;
強化網絡穩定性:持續優化 PoH 共識機制,降低網絡中斷風險。2025 年 6 月,Solana 推出的 “動態分片” 升級,已將網絡停機時間縮短至每月不足 10 分鐘,未來需進一步提升抗攻擊能力。
3. 設計合理激勵:從 “交易挖礦” 到 “長期忠誠獎勵”
摒棄短期交易激勵:停止 “按交易次數獎勵” 的模式,轉而推出 “長期持有 + 生態參與” 的激勵計劃。例如,對連續 30 天保持活躍、且參與生態治理投票的用戶,給予額外代幣獎勵;對將資產長期鎖倉於借貸協議的用戶,提供年化收益加成;
區分真實用戶與機器人:通過鏈上行爲分析(如交易頻率、IP 地址、資金來源)識別機器人地址,排除在激勵範圍外,確保獎勵真正流向普通用戶。
五、結論:交易量只是起點,留存纔是生態的 “生命線”
Solana DEX 交易量超越以太坊,是其底層技術優勢在特定市場週期下的必然結果,也是加密行業 “多鏈競爭” 格局的重要信號。但亮眼的交易量數據,掩蓋不了用戶留存率極低的核心問題 ——96% 的單日流失率、0.2% 的全年留存率,表明其生態仍處於 “流量狂歡” 階段,尚未形成穩定的用戶基礎。
對於 Solana 而言,未來 1-2 年將是關鍵窗口期:若能抓住牛市紅利,快速豐富應用場景、優化用戶體驗、設計長期激勵機制,將 “交易量優勢” 轉化爲 “用戶留存優勢”,則有望在多鏈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反之,若仍依賴短期投機交易支撐數據,一旦市場進入熊市,其生態可能面臨 “交易量與用戶雙流失” 的困境。
加密行業的競爭,最終是 “生態價值” 的競爭,而非 “短期數據” 的競爭。Solana 的故事,既是技術優勢的證明,也是生態建設的警示 —— 唯有留住用戶,才能留住生態的未來#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