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太坊最新公佈的“精簡共識(Minimal Consensus)”路線圖來看,確實如 Vitalik 所強調的,核心團隊開始集中火力推動深度變革。整體上,我認爲有幾個值得關注的亮點:
1)技術債務的結構性清理
過去以太坊的迭代大多是“修補式”升級,長期積累下了龐大的技術債。此次路線圖的意義在於,它不是簡單的優化,而是類似當年從 PoW 過渡到 PoS 的一次系統性重構。
其中最具標誌性的一步,是放棄 BLS 橢圓曲線簽名體系,轉而引入哈希簽名。BLS 雖然在信標鏈落地中發揮過關鍵作用,但在以太坊全面邁向 ZK 化過程中,卻成爲效率與成本的最大瓶頸。採用哈希簽名,目的就是讓以太坊從底層真正演進爲“ZK-Native”公鏈。
2)zkVM 技術的多線探索
路線圖中並行推進了 6 條 zkVM 技術路徑,但它們的目標並非通用計算,而是針對“簽名聚合”場景的極致優化。
目前在推進的方向包括:SP1(Succinct Labs)、OpenVM 的通用定製化方案,以及 Binius、Hashcaster 等專用化 zkVM。
這相當於引入了一種“zkVM 賽馬機制”,以最大化提升以太坊在覈心驗證環節的性能。值得注意的是,Risc Zero 並未直接參與,以其戰略佈局來看並不意外。Risc Zero 聚焦的是更廣泛的通用 zkVM 市場,而以太坊的需求是高定製化的簽名聚合,因此路線選擇上自然有所差異。
3)性能指標的顯性躍升
在技術重構落地後,網絡指標將出現直接改善:質押門檻由 32 ETH 降至 1 ETH,出塊間隔由 12 秒縮短至 4 秒。這些顯性優化,正是哈希簽名與 zkVM 升級的直接紅利,進一步推動 L1 性能提升。
但這同時帶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當 L1 性能顯著增強後,那些僅憑“更低成本、更高效率”作爲賣點的通用 Layer2,還能否維持生存空間?未來,它們可能不得不向 Specific-Chain(如遊戲鏈、支付鏈) 或 Based Rollup 模式轉型,因爲 Sequencer 迴歸 L1 將成爲更合理的選擇。
小結:
整體來看,以太坊的“精簡共識”路線圖,本質上與 Solana 近期的 Alpenglow、Firedancer 升級方向一致,都是通過“簡化共識 + 深度重構”實現性能跨越。不同在於,以太坊由於歷史技術包袱更重,預計需要 4-5 年的重構週期才能真正兌現目標。但一旦落地,其性能範式和生態格局將迎來深遠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