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那個曾經對比特幣態度曖昧、甚至其CEO一度稱之爲“騙局”的金融巨頭——摩根大通(JPMorgan),發佈了一份堪稱“重磅炸彈”的宏觀策略報告。報告的核心觀點石破天驚:比特幣的公允價值應爲12.6萬美元 。
要知道,在今天(2025年9月1日),比特幣的價格正徘徊在11萬美元附近。摩根大通的這份報告,無異於公開宣告,這枚全球最知名的加密貨幣,不僅沒有泡沫,反而被低估了,其市值至少還有13%的上漲空間才能與黃金的價值相匹配 。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看漲”了,這簡直是在爲比特幣的“價值重估”擂鼓助威。
更令人玩味的是,摩根大通這次給出的理由,不再是那些關於區塊鏈技術將如何改變世界的宏大敘事,而是基於一個極其冷靜、極其“華爾街”的指標——波動率。報告指出,2025年上半年,比特幣的六個月滾動波動率,已經從年初接近60%的峯值,一路俯衝至約30%的歷史最低水平 。
是的,你沒看錯,歷史新低。那個曾經被貼上“狂野西部”、“過山車”標籤的比特幣,正在悄然發生一場深刻的“性格”轉變。
這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邏輯?摩根大通是如何從一個看似枯燥的技術指標,推導出12.6萬美元這個驚人目標的?這背後,其實是三根堅實的支柱,共同撐起了一個全新的價值敘事。
波動率的大幅收窄——讓機構投資者的風險成本驟降。
黃金的風險調整對標——把比特幣放進了黃金的價值框架裏重新定價。
企業持幣與ETF資金流入的疊加——爲價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堅實資金支撐。
下面把這三根“支柱”一根根拆解開來,看看摩根大通是如何將它們嚴絲合縫地拼湊成那個閃閃發光的12.6萬美元目標價的。
第一根支柱:波動率的靜默革命——從“過山車”到“巡航艦”
你可能會問,波動率不就是一個衡量價格上下波動的數字嗎?它從60%降到30%,有那麼重要嗎?
答案是:極其重要。尤其對於那些手握千億資金的機構投資者而言。
在金融世界裏,波動率並不僅僅代表着機會,它更直接地等同於“風險”。對於需要嚴格進行風險預算的養老基金、保險公司和大型資管公司來說,一種資產的波動率越高,意味着他們持有這種資產時,需要撥備的風險資本就越多,潛在的虧損敞口也越大
。這就像開一輛剎車不靈的跑車,雖然刺激,但你絕不敢把它作爲日常通勤工具。
過去,比特幣高達80%甚至100%的年化波動率 ,讓它在機構眼中更像是一個賭場裏的籌碼,而非可以納入資產負債表的嚴肅資產。
但現在,情況變了。
摩根大通報告中提到的六個月滾動波動率,是一種動態衡量風險的科學方式。我們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爲一個“移動觀察窗” 。分析師們會這樣做:
選取數據:獲取過去180天(約六個月)裏,比特幣每一天的收盤價。
計算日收益率:計算每天價格相對於前一天的變化率。通常使用對數收益率(ln(今天價格/昨天價格))來獲得更精確的衡量。
計算標準差:將這180天的日收益率放在一起,計算它們的標準差。這個數值,就代表了這半年內比特幣價格波動的劇烈程度。
年化處理:爲了方便與其他資產(如股票、黃金)比較,需要將這個日標準差“年化”,通常是乘以√252(一年大約有252個交易日) 。
滾動計算:最關鍵的一步是“滾動”。明天,這個180天的窗口就會向前移動一天,吐出最新的波動率數據。這樣,我們就能得到一條連續的、反映風險實時變化的曲線 。
當這條曲線從年初接近60%的高位,穩步下降到30%這個歷史性的低點時,它傳遞的信號是革命性的 。這意味着,比特幣這艘曾經在風暴中劇烈搖擺的小船,正在變成一艘能夠在遠洋中平穩航行的巡航艦。
這種轉變並非偶然。它背後是從技術指標到資金邏輯的深刻變遷 。隨着比特幣現貨ETF的普及,大量被動型、長期配置型的資金開始涌入市場
。同時,越來越多像MicroStrategy和特斯拉這樣的上市公司,將比特幣作爲其企業財務儲備的一部分
。這些“聰明錢”和“長線錢”的進入,極大地改變了市場的微觀結構。它們不像散戶那樣追漲殺跌,而是提供了穩定的買盤和賣盤,像海綿一樣吸收了市場的極端情緒,從而有效地“熨平”了價格的劇烈波動
。
波動率的下降,反過來又成了一個強大的“引力場”。它直接降低了機構配置比特幣的“風險成本”,使得將比特幣納入其全球宏觀投資組合變得在財務上和風控上都更加可行 。一個正向循環由此形成:機構入場 -> 波動率下降 -> 吸引更多機構入場。
這,就是摩根大通12.6萬美元估值模型的第一塊基石。
第二根支柱:黃金的價值標尺——數字黃金如何對標物理黃金?
如果說波動率下降爲機構入場鋪平了道路,那麼摩根大通的第二個邏輯,則是爲比特幣的最終價值,找到了一個堅實的“錨”——黃金。
長久以來,“數字黃金”只是比特幣支持者們一個美好的願景。但摩根大通,第一次用嚴謹的金融模型,將這個比喻轉化爲了可以量化的估值。他們採用的,正是一種“經波動性調整的黃金比價”模型 。
這個模型的邏輯精妙而直觀,我們可以分幾步來理解:
確定黃金的基準:首先,要找到一個可供比較的黃金市場規模。這裏指的不是全球黃金的總量,而是被私人部門持有用於投資目的的黃金,包括金條、金幣以及黃金ETF等。這部分黃金的總市值,是全球投資者出於價值儲存和抗通脹需求而配置的資金總和。根據市場數據,這個數字大約在5萬億美元左右(這是一個行業普遍引用的估算範圍,摩根大通的具體模型數值可能略有差異,但邏輯一致)。
計算波動率比率:接下來,比較比特幣和黃金的“風險差異”。如前所述,比特幣的六個月滾動波動率已降至約30%。而作爲成熟的避險資產,黃金的長期波動率通常維持在15%左右。因此,當前比特幣的波動率大約是黃金的2倍(30% / 15%)。這個數字,相比幾年前動輒4倍甚至5倍的比率,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
進行風險調整:這是最核心的一步。摩根大通的分析師認爲,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在配置兩種功能相似(價值儲存)但風險不同的資產時,會要求風險更高的資產提供相應的折價。換句話說,在波動率完全相等之前,比特幣的總市值不應該直接等於黃金的總市值。它們之間的“公允”關係應該是:
比特幣的風險調整後公允市值 = 私人投資黃金總市值 / (比特幣與黃金的波動率比率)
推導目標價格:現在,我們把數字代入公式。
$2.5萬億 = $5萬億 / 2
這意味着,在當前2倍於黃金的波動水平下,比特幣的“公允”總市值應該達到2.5萬億美元。
那麼,2.5萬億美元的市值對應多高的幣價呢?截至2025年底,比特幣的流通總量預計將達到約1980萬枚。
目標價 = $2.500.000.000.000 / 19.800.000枚 ≈ $126.262
Bingo!我們得到了與摩根大通報告中幾乎完全一致的12.6萬美元的目標價 。
這個估值模型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將比特幣的價值從一個純粹由市場情緒驅動的無錨狀態,轉變爲一個可以與傳統宏觀資產進行邏輯關聯的、有章可循的分析框架。它告訴我們,比特幣價格的上漲,不再僅僅是“共識”的勝利,更是其風險屬性向成熟資產“趨同”的必然結果。
而報告標題中提到的13%的上漲空間 ,正是基於報告發布時比特幣約2.2萬億美元的市值計算得出的——從2.2萬億到2.5萬億的公允價值,恰好是13%左右的距離。
第三根支柱:資金的洪流——企業與ETF的雙重引擎
模型再完美,也需要現實世界的資金來推動。而這,正是摩根大通看多邏輯的第三根,也是最堅實的一根支柱:源源不斷的結構性資金流入。
這股資金洪流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企業金庫的戰略配置和現貨ETF的持續吸金。這兩股力量正在形成一種強大的“疊加效應” 。
首先,企業正在將比特幣“資產負債表化”。
根據Bitwise在2025年7月發佈的報告,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末,全球已有125家上市公司在其資產負債表上持有比特幣,總計持有量高達84.7萬枚,總市值約910億美元 。更驚人的是,僅僅在第二季度,這些公司就淨增持了創紀錄的15.9萬枚比特幣 。
這標誌着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企業購買比特幣,不再是短期投機,而是將其視爲一種優於現金的長期價值儲存工具和對衝法定貨幣貶值的戰略性資產 。每一枚被企業金庫鎖定的比特幣,都意味着市場上可供交易的流通量減少了一分,爲價格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其次,比特幣現貨ETF打開了通往主流的閘門。
自2024年初在美國獲批以來,比特幣現貨ETF的影響力在2025年得到了徹底的釋放。這些ETF產品,讓任何擁有證券賬戶的普通投資者或機構,都能像買賣股票一樣輕鬆地配置比特幣,徹底掃清了過去的准入門檻。
數據顯示,資金流入是驚人的。僅在2025年第二季度,美國比特幣ETF就錄得148億美元的累計淨流入,日均流入額高達6億美元 。整個ETF類別持有的比特幣總量已超過129萬枚,佔比特幣總供應量的6%以上 。
這種由ETF驅動的資金流,是被動的、結構性的、持續性的。它代表了數以萬計的個人退休金賬戶、財富管理組合以及小型機構的長期需求。這種需求與比特幣固定的、可預測的供應(每十分鐘產生約3.125個新幣)之間,形成了一種巨大的供需不平衡,成爲了推動價格上漲最直接、最強大的引擎 。
企業持幣的“鎖倉效應”和ETF的“吸金效應”,這兩大引擎互爲因果,相互加強。企業的大手筆買入增強了市場的信心,吸引了更多資金流入ETF;而ETF的成功和流動性的深化,又爲企業配置提供了更安全、更合規的環境
。這種正反饋循環,爲摩根大通的12.6萬美元估值模型,注入了最現實的動能。
結語:12.6萬美元是終點,還是新的起點?
將這三根支柱拼湊起來,摩根大通的邏輯圖景便清晰無比:
風險下降(波動率降至歷史低點)讓比特幣獲得了進入主流機構視野的“門票”。
價值重估(對標黃金的風險調整模型)爲它提供了一個清晰、理性的估值“錨點”。
需求激增(企業和ETF的結構性買盤)則爲實現這一估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燃料”。
當然,我們必須保持清醒。任何模型都有其侷限性,摩根大通自身在過去也曾給出過截然不同的目標價 。宏觀經濟的逆風、超預期的監管收緊,或是技術上的“黑天鵝”事件,依然是懸在所有風險資產頭上的一把隨時下落的利劍。
然而,這份報告的真正意義,或許不在於12.6萬美元這個具體數字的精確性,而在於它所揭示的趨勢: 比特幣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成人禮”。它正在從一個邊緣化的、由極客和投機者主導的實驗品,蛻變爲一個被全球頂級金融機構納入其分析框架的、具有宏觀配置價值的成熟資產。
從這個角度看,12.6萬美元或許遠非終點。如果比特幣的波動率能夠進一步向黃金靠攏,如果企業和主權基金的配置成爲常態,那麼今天我們所討論的這個“公允價值”,在未來或許只是一個新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