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ataFi項目盤點:從機制到落地,誰在構建數據金融新秩序?(上篇))中,Portal Labs首先圍繞DataFi賽道和OpenLedger項目展開研究,嘗試勾勒賽道的基本機制與早期落地方向。考慮到項目路徑與技術邏輯的複雜性,Portal Labs將在後續以多篇形式,對代表性項目展開逐一研究與解析。

如果說,OpenLedger的故事是圍繞AI搭建了DataFi商業模式,那麼Irys則基於存儲延伸出另一套商業邏輯。

在Portal Labs的上週文章(Web3數據三分天下:存、析、資產化,誰纔是終局之路?)中,我們曾總結過Web3數據賽道的三條路徑:存儲、分析與資產化,並判斷資產化將是未來商業模式的重點方向。Irys則正好位於這一邏輯的交匯點:它以存儲爲起點,正在嘗試走向數據的資產化。

關於Irys

Irys的故事起點是Bundlr Network。作爲Arweave生態中的擴容工具,Bundlr的早期定位很單一,承擔起交易打包與高吞吐上鍊的任務,讓Arweave更快、更便宜。而它也確實做得很好,幫助Arweave實現了超過10億筆交易。但隨着數據規模擴張,Bundlr自身逐漸積累起獨立價值,並在2023年選擇更名爲Irys。

Irys提出了“可信度賬本”的願景,強調數據不僅能被存儲,還能自證來源與可靠性,試圖跳出“工具”定位,轉向獨立的可編程數據鏈。

融資路徑也體現了這一轉型:2024年6月,Irys完成Lemniscap領投的新一輪融資;2025年8月21日,又在CoinFund領投下完成了1,000萬美元A輪,累計融資近2,000萬美元。無論是Lemniscap還是CoinFund,都以關注基礎設施和新敘事著稱。這也顯示出,市場對Irys作爲“DataFi數據底座”的期待。

Irys轉向的核心在於,它不再把數據僅僅視作“歸檔”,而是將其定義爲可被調用、可被編排的要素。Irys借鑑互聯網的發展邏輯指出:早期的互聯網停留在靜態頁面階段,真正的繁榮來自可編程性釋放出的應用生態。同樣,在鏈上世界,數據若只是孤立保存,其價值有限;只有當數據能流動、能觸發邏輯、能嵌入應用,它才真正成爲一種生產資料。

在Irys的敘事中,“可編程數據鏈”的意義在於,讓數據成爲應用層的活躍元素。與傳統存儲協議相比,它強調三點差異:

  • 可信度證明。數據上鍊的同時附帶可驗證來源與完整性。

  • 可編程性。通過虛擬機接口(IrysVM),數據能直接驅動合約邏輯。

  • 長期可用性。在多賬本結構下,既保留永久存儲,也提供靈活期限,降低成本負擔。

正因如此,Irys希望把自己放在一個新的座標系裏——既不同於 Arweave、Filecoin 等以“存”爲核心的網絡,也區別於Celestia、EigenDA等以“可用性”爲目標的解決方案,而是作爲“存儲與執行一體化”的底層設施存在。

爲了實現這一定位,Irys產品設計的核心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多賬本架構。 數據並非一開始就直接進入永久存儲,而是先寫入Submit Ledger進行校驗與複製,再進入Publish Ledger完成長期保存。未來還將推出Term Ledger,允許開發者和企業選擇按年限存儲的方式。這種分層結構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也讓不同類型的數據找到合適的歸宿。

第二,IrysVM。 通過一套EVM兼容的虛擬機,開發者可以直接在鏈上讀取、編排和寫回數據。這樣一來,數據不再是“被動存在”的歸檔,而是能直接驅動合約邏輯,成爲應用層的輸入。換句話說,Irys讓存儲數據具備了“可編程性”。

第三,共識與激勵機制。 Irys採用uPoW(useful Proof of Work)+ Staking結合的方式。節點不僅要pledge存儲空間(以16TB爲基本單位),還需持續提交存儲完整性證明。未能滿足要求的節點會受到懲罰,而合格節點則獲得獎勵。這種機制既保證了長期可用性,也增強了數據的可信度。

圍繞這些設計,Irys在開發接口上提供SDK、CLI與Gateway服務,支持多幣種支付(ETH、USDC、SOL等),並提供可變引用與文件夾組織功能,降低了開發者集成的複雜度。整體來看,其產品邏輯就是:從存儲出發,逐步過渡到數據調用與執行,讓數據成爲鏈上的“一等公民”。

商業模式

如果說產品設計解釋了Irys如何運作,那麼商業模式則決定了它如何在市場中捕捉價值。整體來看,Irys的收入與激勵結構仍然建立在“存儲”之上,但在此基礎上疊加了“執行”維度,從而形成了一個雙層邏輯。

第一,存儲費用。

Irys的核心收入仍來自存儲。永久賬本採取一次性付費,定價錨定物理存儲成本,儘量削弱代幣價格波動的影響。未來規劃的定期限賬本,則爲企業提供更加靈活的選擇,例如僅需保存數年而非永久的數據。通過這種分層定價機制,Irys試圖同時兼顧Web3應用的長期需求與企業的成本敏感性。

第二,執行與調用費用。

在IrysVM 中,合約的部署與調用會產生交易費用。這部分邏輯與公鏈的“Gas模型”相似,但其獨特之處在於,執行和存儲被放在同一網絡內部。開發者在調用數據時,不必再跨鏈操作,而是直接在Irys上完成讀取、驗證與寫回。這種設計使得執行成本更具可預測性,也爲Irys增加了一條超越存儲本身的收入來源。

第三,礦工激勵與網絡安全。

供給側的節點既需要pledge存儲空間,也必須提交存儲完整性證明。其激勵主要來自上傳數據的費用與交易費用的分成。對於網絡而言,這一模式既延續了去中心化存儲協議的基本邏輯,又通過staking與有用工作(uPoW)將經濟收益與存儲可用性直接綁定。

第四,價值主張。

對企業而言,Irys的賣點並不在於“更便宜”,而是“更確定”。穩定的定價模型、低摩擦的調用方式、多幣種支付接口,使其更接近企業級的數據服務邏輯,而不僅僅是加密社區內部的技術嘗試。Irys的敘事核心在於:當數據成爲可編程要素時,存儲本身便可以成爲商業模式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這些抽象的收入來源,只有放進具體場景裏,才顯得有意義:

  • AI 領域:訓練數據的可信度與來源證明,決定了模型能否被信任。Irys通過“可信度賬本”提供可驗證的訓練集來源,企業願意爲此付費。

  • DePIN 領域:設備數據上鍊需要可擴展且低成本的存儲。Term Ledger爲不同設備數據提供不同保存週期,自動結算則依賴調用費用。

  • NFT 與版權:數字作品的存證與溯源,只有在鏈上“可調用”時才真正有價值。IrysVM讓版稅結算可以直接與存儲數據掛鉤,帶來執行費用。

  • RWA 與合規審計:當現實資產映射到鏈上,數據的真實性與長期可用性是關鍵。Irys的可信度賬本與長期存儲邏輯,正是企業願意支付的部分。

競爭與優勢

Irys從存儲切入,如今試圖向數據資產化靠攏,這也意味着它所面對的競爭不再侷限於存儲網絡本身。

在存儲領域,Arweave與Filecoin是最直接的參照。Arweave以“一次付費,永久存儲”爲核心敘事,強調極致的長期性;Filecoin則採用租賃模式,更貼近市場化的供需邏輯。Irys的位置介於二者之間:它延續了永久存儲的能力,同時通過多賬本結構引入靈活期限,爲不同類型的企業與開發者提供更多選擇。

在數據可用性層,Celestia與EigenDA專注於“保證數據能夠被取用”,廣泛應用於 L2 和 rollup 擴展。與這種輕量型的可用性解決方案不同,Irys更強調數據的完整性與長期可訪問性,目標是在存儲和調用之間建立連續性。

在數據編排領域,Ceramic、Tableland等協議提供了靈活的數據模型與接口,適合快速構建應用,但通常依賴外部存儲。Irys的差異在於,它把存儲與執行綁定在同一條鏈上,希望在保證長期性的同時,降低多系統依賴帶來的摩擦。

在DataFi 賽道,OpenLedger、DataDance等項目普遍以“數據資產化”爲核心邏輯,圍繞個人數據的獲取、分析與交易來設計激勵模型,個人用戶因此能直接參與數據的流通與變現。Irys則延續了B2B的基礎設施路徑,更強調數據的可信度與長期可用性。與面向C端的DataFi項目相比,Irys更像是DataFi生態中的底層支撐環節,爲資產化邏輯提供存儲與驗證能力。

從這些對比可以看出,Irys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 一體化。在同一條鏈上整合存儲與執行,避免跨鏈調用的摩擦;

  • 靈活性。通過多賬本結構兼顧永久與定期限存儲,滿足不同企業需求;

  • 穩定性。錨定物理存儲成本的定價機制,使企業能夠更清晰地預測成本;

  • 開發者導向。SDK、Gateway 與多幣種支付接口,降低應用集成門檻。

與此同時,Irys也存在挑戰。它需要在Arweave與Filecoin已經形成規模效應的存儲市場中建立差異化,同時還要在DataFi的宏大敘事下證明自己的位置。

Irys的“永久存儲”特徵也帶來另一層限制:它更擅長保存與驗證歷史數據,而在實時性與新鮮度要求高的場景(如AI Agent、廣告競價、金融數據流通)中,能否提供足夠的動態供給仍存疑。這意味着,即便 Irys 能在長期數據的可信度上建立優勢,它仍需要找到與實時數據流通方案的互補關係。

另外,在合規方面,Irys也面臨不確定性。永久存儲如何與GDPR等法規中的“被遺忘權”相容,是所有同類協議繞不開的問題。雖然Irys引入了Term Ledger等更靈活的存儲機制,但在監管語境下,如何解釋長期保存與用戶刪除權之間的衝突,仍需要清晰路徑。與此同時,跨境數據流通正成爲全球重點監管對象,Irys若定位爲企業級基礎設施,就必須正視數據存放地點、調用路徑的合規性。更進一步,如果Irys的代幣模型與存儲、調用直接掛鉤,還可能觸及證券屬性或金融基礎設施標準,這對其B2B擴張同樣構成潛在壓力。

總結

從Bundlr到Irys,這條路徑映證了Portal Labs對於數據市場發展的看法。

同時,我們也能清晰看到,Irys的敘事仍然偏向B2B,其價值更多體現在企業級的長期存儲與調用層面,而非個人數據資產化。這也正是當前數據市場的一個不確定:相較於B端規模化數據的需求,個人數據無論從價值還是從影響上,上限很低。

因此,Irys將自己定位爲支撐層的這一做法,有其合理性:它避開了個人數據激勵機制的不確定性,把重心放在更具穩定性的企業需求上。但與此同時,這種選擇也意味着,在以個人數據主權爲敘事的社羣,以及以個人參與爲核心驅動力的Web3生態裏,Irys的故事天然缺乏直接的傳播張力。

在這一意義上,Irys並不是DataFi的代表性答案,而更像是DataFi語境下的一種補充。它展示了從“存儲”走向“資產化”的另一條可能路徑,但能否被市場驗證,還需要時間與應用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