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jill,Espresso 首席戰略官

編譯:Luffy,Foresight News

加密貨幣推特上有位用戶前些天居然點開了領英,結果刷到了谷歌 Web3 負責人的帖子(居然還有這職位!?)。

帖子裏透露了谷歌 Layer 1 區塊鏈產品的一些細節(等等 —— 什麼?),引得整個行業都一頭霧水。

和大家不一樣,我對谷歌搞 Layer 1 區塊鏈這事並不意外。部分原因是我還記得 2015 到 2020 年那段 「狂熱歲月」:從微軟、阿里巴巴到摩根大通、LVMH,各大企業幾乎都推出了自己的區塊鏈。

說實話,客觀來講,那個時代的第一批區塊鏈實驗大多不了了之。這些區塊鏈成了企業大廳裏的 「象徵性藝術裝置」:客戶和機構投資者路過時,能瞥見一點 「創新」 的影子,感受些許 「現代感」,但也就這樣了;別停下,別多問。

到 2018 或 2019 年,企業區塊鏈似乎要銷聲匿跡了,可後來 Facebook 冒出了區塊鏈項目 Libra—— 唉,足足早了五年。受制於拜登政府的監管政策和對加密貨幣的謹慎態度,項目最終沒能落地。但 2019 年扎克伯格宣佈這一計劃時,卻點燃了新一輪 FOMO,從硅谷到首爾的科技公司紛紛跟進,企業區塊鏈項目迎來了又一波熱潮。

創新實驗室的困境

如今,距離(財富)500 強企業的備忘錄和董事會會議裏首次出現 「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技術」,已經過去十年(沒錯,十年!)了。這些項目大多困在 「概念驗證的煉獄」 裏,沒能真正投入生產。當然也有少數成功落地的案例(比如 Kakao 的 Layer 1 區塊鏈 Kaia 就值得一提),但總體而言,多數項目都沒能走出實驗室。

「創新者的困境」 指的是:面對顛覆性技術時,大型老牌企業往往會被更靈活、無包袱的新興企業搶佔市場份額。提出這一概念的書籍 1997 年出版,恰逢互聯網泡沫前夕,書中建議大企業設立類似初創公司的部門(通常叫 「創新實驗室」),以防範這種風險。

過去十年裏,企業高管們堅信,創新實驗室能讓他們免於被顛覆。這些實驗室忙着給區塊鏈代碼的公共倉庫 「換皮」,在測試環境裏運行代碼,而產出的大多是新聞稿。

過去幾年裏,不少高管可能都審視過這筆資源投入,糾結於要不要繼續 「扮演創新者」,琢磨區塊鏈是不是又一個科技泡沫(就像(創新者的困境)風靡 CEO 書桌後不久破裂的那次一樣)。他們該關掉實驗室承認失敗?還是暫停實驗,只留幾個人悄悄搗鼓?又或者加倍投入,繼續尋找能真正應用於業務的創新點?這成了創新實驗室的困境。

蘋果鏈

我不知道谷歌的 Layer 1 是前創新時代的遺留項目,還是全新項目;也不清楚它是已上線,還是仍在開發中(不過領英帖子提了句 「私有測試網」)。除了和芝商所這類企業合作伙伴發的新聞稿,關於它的信息少得可憐。我對谷歌的區塊鏈業務其實一無所知。

但我知道另一家科技巨頭確實在運行自己的 Layer 1(得寬鬆定義 「Layer 1」,老實說,在企業語境裏也只能這樣)—— 蘋果公司。

蘋果從沒宣佈過 「區塊鏈創新實驗室」,沒發佈過 Web3 戰略,也沒發過相關新聞稿。事實上,搜 「Apple Chain」,出來的多半是蘋果應用商店下架區塊鏈相關應用的新聞,而非蘋果自研區塊鏈的消息。

可它偏偏就這麼做了。

內情是這樣的:過去幾年,蘋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項目中,有個頗具創新性的亮點 ——「私有云計算」,這是一套爲私有 AI 處理設計的系統。而在相關技術博客裏,蘋果提到了爲安全研究人員提供可驗證隱私與安全保障的架構:蘋果 「將所有在 PCC 上運行的代碼的測量數據,發佈到一個僅可追加、且經加密保護防篡改的透明日誌中」。

這聽起來簡直就是區塊鏈。它不能編程,也不支持你常用的 DeFi 應用,不會被大型金融機構用來做結算創新實驗,但蘋果的區塊鏈或許恰恰實現了那個難以琢磨的 「實用性」 聖盃。

題外話:蘋果這一項目的核心貢獻者 @cathieyun 有區塊鏈協議開發背景,這事兒意外嗎?

實現 Web3 的夢想

若在加密行業待過幾年,你或許還記得早期那宏大美好的夢想。

在收益挖礦、「吹水」 挖礦興起前,在空投熱潮、基建熱潮出現前,只有一個夢想:區塊鏈會成爲 「信任機器」。

  • 我們不會採用 Web2 平臺資本主義,而是會採用去中心化的社交媒體、去中心化的共享經濟和去中心化的創作者市場,這些市場同時由所有人共有,又不屬於任何人;

  • 我們將不再依賴企業媒體的「第四等級」,而是通過去中心化的預測市場和預言機,通過自由市場激勵體系來確定和傳播真相;

  • 我們將擁有一個開放、可驗證的全球支付和交易系統,而不是中心化、不透明和榨取式的金融公司。

要說這些用例,行業其實做得還不錯。雖沒到想象中那種閃着鉻光、綠草如茵、飛車穿梭的未來,但上述所有領域都已有了實實在在的產品,不少甚至已觸達主流用戶,或許這就是普及的前兆!

這些產品大多由初創公司在以太坊、Solana 等公鏈上開發。有些初創公司(比如 Circle、Coinbase)甚至已成長爲大公司。

儘管主流接受度和採用遇挫,儘管不少人糾結 「缺乏用例」,但行業其實還算不錯。而且我認爲,雖說行業因 「罪犯」 聞名(又得提 SBF),讓人容易憤世嫉俗;但仔細看,Web3 的夢想仍和當初一樣宏大美好。

我覺得以太坊上的穩定幣、DEX、預測市場這類產品的採用會繼續增長;但我也認爲,區塊鏈的採用方式即將迎來重大轉變。可惜對夢想家而言,這轉變可能遠沒那麼夢幻,反而更務實,更像 「蘋果鏈」。

Web2.5 「無趣」 的實用性

是時候成熟了。理想主義者該擁抱實用主義了。我們得接受:自己打造的 「信任機器」,其實就是賬本、分佈式數據庫、中間件。

明確說:我覺得這很棒。這對行業有益,也是過去十年真正的創新能實現規模化影響的最佳機會。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保障全球資產與數據流轉的流程會被改變,我們打造的技術會改變生活。

與過去的企業實驗不同,我認爲企業的區塊鏈時刻已至。它們會成爲將這項技術推向世界的主要渠道。這之所以發生,不僅是因爲監管環境鬆動,還因爲技術、用例和相關人才已足夠成熟,讓區塊鏈能投入實際生產。

但我敢說,企業大規模採用區塊鏈,不會像創新實驗室設想的那樣,也不會是 2017 年企業以太坊聯盟(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吹噓的樣子。我也不覺得企業用區塊鏈會把它定位成 「中立基礎設施」。看看 @gwartygwart 的說法:

「最搞笑的是那句『Tether 不會用 Circle 的區塊鏈』,搞得谷歌像中立仲裁者似的。要知道,谷歌這公司當年爲了坑商家,連自家廣告拍賣都敢做手腳,現在倒成了『保證公平』的唯一指望了。」

聽聽 @ethereumJoseph 的話吧,他長期奮戰在一線:

「許可型企業鏈幾年前就試過了,失敗了。爲啥?因爲沒人足夠信任這些鏈的中心控制者,願意在上面紮根。幾十年來,『下架』的戲碼反覆上演。」

沒錯,企業區塊鏈不太可能是教條主義者要求的那種完全開放、無需許可的系統。所以不出意外,它們也不太可能像密碼朋克希望的那樣,用來保護公民自由或賦能異見者。

我猜,蘋果用 「僅可追加、加密防篡改的透明日誌」 向安全研究人員證明承諾,大概就是企業應用這項技術時最 「密碼朋克」 的樣子了。

相反,企業開發和採用區塊鏈,只會是因爲它的 「實用性」,能解決對它們而言唯一重要的問題:擴大利潤。這就是 Web2.5。

已有幾個領域顯現出這種趨勢:

  • Robinhood 正利用代幣化作爲金融工程手段,將美國股票推向歐洲散戶。 Vlad Tenev 談這事時,說得天花亂墜,很能打動我們這些夢想家,但別搞錯:這更像是用區塊鏈替換後端數據庫(順帶搞點地理套利),和中本聰的願景相去甚遠。事情本就該是這樣。

  • Stripe 正在收購併開發穩定幣技術(包括自己的區塊鏈!),大概是想實現比現有系統成本更低的全球分發。企業動機、企業技術,卻能帶來巨大影響和分發量。我接受這種方式。

我覺得企業還會爲了這些目標採用區塊鏈:

  • 企業區塊鏈可作爲支付基礎設施,專門適配 AI 代理,這是現有金融軌道無法改造實現的;

  • 在深度僞造橫行的 「後真相時代」,用哈希關聯數據在防篡改的僅可追加賬本中對圖像和視頻做可驗證時間戳,對企業來說是個好辦法;

  • 正如 @diogomonica 所說,上市公司的 Layer 1 或許會成爲開發者平臺的新標準,讓企業能打造由可組合應用構成的開放生態。

基於這些原因,谷歌開發區塊鏈平臺完全合理。更合理的是,這事兒由谷歌雲牽頭,畢竟它本就做基礎、變革性卻又偏底層的技術。這些區塊鏈說到底也就這樣。

這不是革命,但或許是真正的採用。對加密行業新的企業 「霸主」,我想說: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