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學員五年,我最常看的不是K線,而是他們焦躁的情緒。
“老師,行情動了,要不要追?”
“空倉半天,錯過一個億?”
我回他們:別急,先學會“等”。
很多人把交易當百米衝刺,盯盤越緊、下單越快,錢包就越鼓。
衝進市場才懂:那裏沒有終點線,只有無限發令槍。
槍響一次,他們跑一次——跑着跑着,本金就沒了。
我帶學員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畫線,而是關機。
市場 90% 的波動是噪音,盯得越久,越容易把雜音當信號。
高手與韭菜的分水嶺,在於誰能忍住手癢。
我給每人一張卡片,寫兩個字:條件。
條件不到,單子免談;條件一到,重拳出擊。
就像獵人不會見樹葉晃就開火,他等獵物踩進射程、風向剛好、光線充足。
交易也等四燈全綠:信號、週期、盈虧比、倉位。
其餘時間,喝茶、健身、刷視頻都行,就是別下單。
有學員做過統計:
第一月每天8單,勝率38%,月底虧27%。
第二月只等“三均粘合+量能驟增”,全月3單,全勝,盈利 41%。
數據冷冰冰,卻勝於萬語:會等的人,市場發糖;不等的人,市場打針。
“等”不是發呆,是帶預案的靜默。
每晚十點覆盤,寫下次日三種劇本:突破怎麼做、假突破怎麼做、無行情怎麼做。
寫完關機睡覺,第二天像鬧鐘執行。
這張清單就是獵人的地圖:獵物不出,不挪窩;獵物出現,不猶豫。
怕錯過?我反問:市場天天有行情,你的本金天天有嗎?
保住本金,纔有下一次扣扳機;急着開第一槍,往往連第二槍都沒機會。
所以,我常說: 交易不是高頻藝術,是低頻紀律;不是腦力競賽,是心力修行。
把八成時間用來等待,兩成時間用來執行,盈利只是“等”明白的副產品。
記住:幣圈不缺機會,缺的是等機會的人。
先學會“等”,再談盈利。@小花生说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