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維度中,BTC與ETH的未平合約數據變化值得重點關注。未平合約作爲衡量市場持倉總量的核心指標,直接反映槓桿資金的參與程度與博弈強度。近期隨着兩類資產價格回升,兩者未平合約規模均顯著增長,但其背後的市場邏輯與風險特徵存在明顯分化。
BTC的未平合約呈現階段性特徵。此前因市場對宏觀政策與技術走勢分歧較大,投資者觀望情緒濃厚,未平合約規模始終處於低位。近一個月來,伴隨價格中樞上移與趨勢漸清晰,未平合約持續攀升,顯示槓桿資金關注度提升。但從資金結構看,BTC上漲仍以現貨驅動爲主:鏈上數據顯示,長期持有者(持倉超1年)佔比超65%,大額現貨錢包增持頻次高於衍生品市場,說明投資者更傾向通過現貨實現長期配置,疊加穩健買盤支撐,槓桿屬性雖有提升但仍可控。
ETH的未平合約變化則更爲激進,近期連續突破近一年高點,創階段性峯值。這與資金進場方式直接相關:ETH增量資金更多通過期貨市場與ETF產品介入,投資者更依賴槓桿工具與衍生品押注短期行情。這種結構背後,是市場對ETH生態升級(如Layer2擴容)與政策預期的強烈博弈,短期FOMO情緒推動槓桿資金加速涌入。
需警惕的是,未平合約上升往往意味着潛在波動率擡升。槓桿資金佔比越高,多空倉位博弈越激烈,價格突破關鍵閾值時,大規模清算概率增加,易引發短期急漲急跌。對比來看,ETH因更高的槓桿依賴度,在政策敏感期(如鮑威爾講話前後)面臨的短期波動風險顯著高於BTC。
總體而言,兩類資產的未平合約差異,本質是市場參與邏輯分化:BTC體現更強的長期配置屬性,ETH則更受短期博弈資金主導。這意味着,政策節點臨近時,ETH需重點防範高槓杆下的清算風險,BTC波動或相對平緩,但仍需關注槓桿資金增量對趨勢的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