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隱私的爭論早在數字時代前一個世紀就已存在。

撰文:David Sverdlov、Aiden Slavin,a16z

編譯:Saoirse,Foresight News

從電報、電話到互聯網,新技術的誕生總會引發人們對隱私即將消亡的焦慮。區塊鏈也不例外,其隱私性常被誤解爲「帶來危險的透明」或「成爲犯罪的溫牀」。

然而,真正的挑戰並非在隱私與安全之間二選一,而是構建兼顧二者的技術與法律工具。從零知識證明系統到先進加密技術,隱私保護方案已在逐步發展。區塊鏈隱私遠不止於金融領域,還爲身份驗證、遊戲、人工智能等衆多用戶友好型應用打開了大門。

隨着美國穩定幣法案近期簽署生效,區塊鏈隱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穩定幣爲 10 億人進入加密貨幣領域提供了契機,但要讓用戶放心地用加密貨幣支付從咖啡到醫療賬單的各類費用,必須確保鏈上活動的私密性。現在不是編造神話的時候,而是着手建設的時刻。

關於隱私的爭論並非新鮮事,答案也早已明確:塑造隱私未來的是創新,而非神話與誤解。

誤區 1:互聯網是現代「隱私問題」的罪魁禍首

真相:早在互聯網出現近一個世紀前,19 世紀末的通信革命就已推動美國隱私權的發展。當時企業家們研發的技術(首臺商用電報機、電話、打字機、麥克風等)實現了信息(新聞、文字、圖像等)的空前傳播。歷史學家 Sarah Igo 指出,彼時美國「隱私爭議隨新型通信方式一同滋生」,引發了一系列新問題:新聞媒體能否爲商業目的使用他人姓名、肖像?執法部門能否竊聽電話、用攝影或指紋技術建立罪犯識別檔案?

這些技術問世後,法律學者很快開始應對其帶來的隱私挑戰。1890 年,未來的最高法院大法官 Louis D. Brandeis 與律師 Samuel D. Warren 在(哈佛法律評論)發表(隱私權)一文。此後整個 20 世紀,隱私法在立法、侵權法與憲法領域穩步發展。直到一個多世紀後(1993 年),首款普及的商用瀏覽器 Mosaic 發佈,互聯網相關的隱私問題才逐漸增多。

誤區 2:互聯網在沒有隱私的情況下也能正常運行

真相:早期互聯網因缺乏隱私保護,嚴重阻礙了其普及。事實上,互聯網出現前,人們的隱私程度更高。正如 Simon Singh 在(密碼書)中所述,加密學先驅 Whitfield Diffie 曾指出:(權利法案)通過時,「兩人只需走到幾米外確認無人偷聽,就能進行絕對私密的對話 —— 這種隱私是當今世界無人能及的」。同樣,過去以商品或現金進行的交易,其隱私性與匿名性也是如今多數數字交易所不具備的。

加密學的進步緩解了隱私擔憂,催生出可安全傳輸機密數字信息並保障數據安全的技術。由於預見用戶會要求數字活動的基礎隱私保護,Diffie 等加密學家研發了非對稱公鑰加密等解決方案。這些加密工具如今已成爲電子商務與數據保護的基石,也爲區塊鏈領域的機密信息交換奠定了基礎。

超文本傳輸安全協議(HTTPS)的發展就是隱私工具推動互聯網繁榮的典型案例。早期互聯網使用 HTTP 協議,數據傳輸不加密,惡意攻擊者可竊取用戶提交的敏感信息。幾年後,網景公司(Netscape)爲其瀏覽器開發了 HTTPS,通過加密層保護敏感數據,讓用戶得以安全地在線傳輸信用卡信息並進行私密通信。

藉助 HTTPS 等加密工具,用戶更願意在線提交姓名、出生日期、地址、社保號等身份信息,這推動數字支付成爲美國如今最常用的支付方式,企業也願意承擔接收和保護這類信息的風險。這些行爲與流程的改變催生了從即時通訊、網上銀行到電子商務的衆多新應用,互聯網活動已成爲當今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通信、娛樂與社交體驗。

誤區 3:公共區塊鏈交易是匿名的

真相:公共區塊鏈交易被透明地記錄在公開共享的數字賬簿上,因此是「假名化」而非匿名 —— 這一區別至關重要。假名化並非新事物,在美國早期就發揮過重要作用:Benjamin Franklin 以「沉默的行善者」爲筆名在(新英格蘭報)發表文章;Alexander Hamilton、John Jay 與 James Madison 則用「普布利烏斯」署名(聯邦黨人文集)(Hamilton 還使用過多個筆名)。

區塊鏈用戶通過錢包地址交易,地址由算法生成的獨特字母數字串(即密鑰)構成,與真實身份無關。理解假名化與匿名的區別是認識區塊鏈透明性的關鍵:儘管錢包地址無法直接關聯用戶身份,但密鑰持有者的隱私保護遠低於預期,更談不上匿名。加密地址的功能類似用戶名、郵箱、手機號或銀行賬號,一旦用戶與他人 / 實體交互,對方即可將假名地址與用戶關聯,暴露其完整鏈上交易歷史,甚至泄露身份。例如,若商店接受加密貨幣支付,收銀員能看到顧客的過往消費記錄與加密資產持有量(至少能看到該交易所用區塊鏈錢包的信息,而資深用戶通常擁有多個錢包)。這相當於你的信用卡消費記錄被公之於衆。

(比特幣白皮書)早已提及這一風險:「若密鑰持有者身份暴露,關聯分析可能泄露其所有交易」。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也撰文指出,「讓生活的一大部分被公開分析」存在諸多挑戰,並提出「隱私池」等解決方案 —— 通過零知識證明,用戶可在不披露完整交易歷史的情況下證明資金來源合法。因此,多家企業也在該領域研發方案,不僅爲保護隱私,更旨在實現隱私與區塊鏈其他獨特屬性結合的新應用。

誤區 4:由於區塊鏈的隱私性,犯罪活動猖獗

真相:美國政府與區塊鏈分析公司的數據顯示,加密貨幣在非法金融活動中的使用量仍低於法定貨幣及其他傳統渠道,且非法活動僅佔區塊鏈總活動的極小部分(數據多年來保持一致)。事實上,隨着區塊鏈技術發展,鏈上非法活動比例已持續下降。

衆所周知,比特幣網絡早期,非法活動佔比極高。正如 David Carlisle 引用研究員 Sarah Meickeljohn 的話:「曾有一段時間,『絲綢之路』使用的主要比特幣地址持有全球 5% 的比特幣,2012 年該網站的交易佔比特幣總交易量的三分之一。」

但如今,加密生態已成功整合有效機制遏制非法金融,合法活動總量大幅增長。TRM Labs 最新報告顯示,2023-2024 年非法交易量佔加密總交易量的比例不足 1%(數據基於黑客盜取資金及流向非法地址的資金美元價值)。Chainalysis 等機構也發佈了類似數據(包括更早年份)。

此外,拜登政府財政部的報告(如(2024 年國家風險評估)(去中心化金融非法風險評估)(NFT 非法風險評估))指出,多數洗錢、恐怖融資與擴散融資的交易量和價值仍發生在法定貨幣或傳統渠道中,加密貨幣的非法風險低於鏈下活動。

更重要的是,區塊鏈的透明性(如誤區 3 所述)讓執法更易追蹤罪犯。由於非法資金流向在公鏈上可見,執法部門可追蹤至「套現點」(加密貨幣兌換法幣的渠道)及與不良行爲者關聯的錢包地址。區塊鏈追蹤技術在打擊「絲綢之路」「Alpha Bay」「BTC-e」等非法市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正因如此,許多犯罪分子意識到使用區塊鏈轉移非法資金的風險,轉而依賴傳統方式。儘管區塊鏈隱私性增強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增加執法難度,但當前研發的新加密技術已能兼顧隱私保護與執法需求。

誤區 5:只能在打擊非法金融與保護用戶隱私之間二選一

真相:現代加密技術(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多方計算、差分隱私等)可兼顧用戶隱私需求與監管、執法部門的信息及國家安全需求。其中,零知識證明系統在實現平衡方面潛力最大,既能遏制犯罪、執行經濟制裁,又能防止對公民的監視及區塊鏈被用於盜竊或洗錢。

零知識證明是一種加密過程:證明者可向驗證者證實某陳述爲真,且無需披露除「陳述爲真」之外的任何信息。例如,證明自己是美國公民時,無需出示駕照、護照或出生證明,即可通過零知識證明完成驗證,且不會暴露地址、生日等可能危及隱私的信息。

基於這一特性,零知識證明是既能檢測和遏制非法活動、又能保護用戶隱私的最佳工具之一。當前研究顯示,隱私增強型產品與服務可通過多種方式降低風險:

  1. 存款篩查:阻止受制裁個人或錢包的資產存入;

  2. 提款篩查:阻止從受制裁地址或非法關聯地址提款;

  3. 自願選擇性去匿名化:爲被誤加入制裁名單的用戶提供向指定方披露交易詳情的選項;

  4. 非自願選擇性去匿名化:由監管中介機構(如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達成私鑰共享協議,守門實體評估政府提出的錢包地址去匿名化請求。

Vitalik Buterin 等人提出的「隱私池」概念也基於零知識證明:用戶可證明資金並非來自已知非法渠道,且無需公開完整交易圖譜。若用戶在加密貨幣兌換法幣時提供此類證明,套現點(交易所等中心化中介)可確認資金非犯罪所得,同時用戶保留鏈上交易隱私。

儘管批評者曾擔憂零知識證明等技術的可擴展性,但近期進展已使其更適合大規模應用。通過降低計算成本,擴展方案提升了零知識證明的效率。加密學家、工程師與企業家正持續優化其可擴展性與易用性,使其成爲滿足執法需求同時保護個人隱私的有效工具。

誤區 6:區塊鏈隱私僅對金融交易有用

真相:保護隱私的區塊鏈可解鎖海量金融與非金融用例,這些能力從根本上拓展了各類場景中安全創新的數字交互範圍。例如:

  • 數字身份:私密交易增強身份驗證,個人可選擇性披露年齡、公民身份等屬性(且可驗證),無需暴露多餘數據。例如,患者可通過數字身份向醫生精準傳輸檢測結果,同時保護敏感信息的保密性。

  • 遊戲領域:加密技術讓開發者能隱藏數字世界的部分內容(如特殊物品、隱藏關卡),僅在玩家完成特定操作後解鎖,提升遊戲趣味性。若缺乏隱私工具,區塊鏈虛擬世界對用戶完全透明,會削弱沉浸感 —— 畢竟,對世界瞭如指掌的玩家探索動力會大打折扣。

  • 人工智能:隱私保護區塊鏈工具爲 AI 帶來新可能,支持加密數據共享與模型驗證,且不泄露敏感信息。

  • 金融領域:加密技術讓去中心化金融應用能在保護隱私與安全的同時提供更廣泛服務,新型去中心化交易所可藉助加密提升市場效率與公平性。

  • 投票場景:在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中,私密鏈上投票可避免因支持不受歡迎的提案引發的後果,或因效仿他人投票導致的羣體思維。

這些僅是顯而易見的應用;正如互聯網的發展,隱私保護功能的加入必將催生更多創新應用。

關於隱私的爭論(誰掌控、如何保護、何時喪失)早在數字時代前一個世紀就已存在。每項新技術都曾引發類似恐慌:從電報、電話到相機、打字機,這些發明無一例外都掀起了足以影響數代人的社會爭論。

認爲區塊鏈「獨特地威脅隱私」或「專門被用於邪惡目的」,是對歷史與技術的誤解。正如加密與密碼協議推動了在線安全通信與商業,零知識證明等新興隱私保護技術也能在保護隱私的同時實現合規目標與打擊非法金融。

真正的問題不是創新是否會重塑隱私,而是技術人員與社會能否通過新方案與實踐應對挑戰。隱私不會消失或受損,它會適應社會更廣泛的實際需求。與以往的技術革命一樣,關鍵在於「如何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