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dena(KDA)網絡的節點數量是動態變化的,且其 Chainweb 架構的複雜性使得節點統計存在一定特殊性。

一、網絡架構與節點類型

Kadena 的 Chainweb 由20 條並行鏈組成,每條鏈獨立運行但通過 Petersen 圖拓撲結構互聯。這種設計使得節點分佈具有顯著特點:

全節點與輕節點:

全節點存儲完整的區塊鏈數據並參與共識驗證,是網絡安全的核心支撐。Kadena 的全節點數量未直接披露,但根據 2021 年數據,其全球節點運營商數量已達數百個。

輕節點僅存儲部分數據,用於快速驗證交易,數量可能更多但對網絡安全貢獻有限。

驗證節點與礦工節點:

在 POW 機制下,礦工節點通過算力競爭生成區塊,其數量與全網算力分佈相關。2025 年 Kadena 全網算力超過100 EH/s,前五大礦池算力佔比不足 40%,顯示出較高的去中心化程度。

驗證節點(類似 POS 中的驗證者)需質押 KDA 參與記賬,但 Kadena 的 POW 機制弱化了質押門檻,理論上任何礦工都可成爲驗證節點。

二、動態性與去中心化特徵

節點動態變化:

每天有新節點加入或舊節點退出,尤其是在礦機更新換代(如量子抗性礦機部署)時,節點數量可能出現波動。

2025 年 3 月的硬分叉升級(區塊高度 5,659,280)可能導致部分節點短暫離線,但升級完成後網絡迅速恢復穩定。

去中心化程度:

礦池算力分散(前五大礦池佔比 <40%),表明礦工節點分佈較均衡,優於比特幣(前五大礦池佔比> 60%)。

企業級節點(如金融機構部署的節點)與個人節點並存,形成混合網絡結構。

三、數據獲取的侷限性

官方未公開實時數據:

Kadena 官網及區塊鏈瀏覽器(如https://explorer.chainweb.com/mainnet)未直接披露實時節點數量,僅提供算力、交易量等指標。

節點數量統計需依賴第三方監控工具或學術研究,但目前此類資源有限。

私有鏈節點的獨立性:

私有鏈 Kuro 採用 BFT 共識,支持500 個節點實現 8,000 TPS 的吞吐量,但這部分節點與公共鏈(Chainweb)相互獨立,不計入 KDA 主網節點總數。

四、行業對比與參考

與主流公鏈的對比:

比特幣:約 1.5 萬個全節點(2025 年數據),但算力集中於少數礦池;

以太坊:約 1.2 萬個全節點(POS 時代),驗證節點超 50 萬個(質押 32 ETH);

Kadena:全節點數量雖未明確,但算力分佈更分散,且 Chainweb 的並行鏈設計提升了單鏈節點的協同效率。

企業級應用的節點特徵:

金融機構(如高盛、渣打)部署的節點多爲專用服務器,注重穩定性而非數量,這類節點通常不公開接入網絡。

五、未來趨勢與挑戰

節點增長驅動因素:

隨着 Kadena 在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等領域的落地(如與 SWIFT 集成),企業節點數量可能顯著增加。

開發者工具鏈的完善(如與 MetaMask 集成)降低了個人節點的運行門檻。

總結

綜合現有信息,Kadena 的公共鏈(Chainweb)全節點數量估計在數千個級別,且呈現以下特點:

1.去中心化程度較高:算力分散、礦池集中度低;

2.企業節點佔比提升:金融機構的參與增強了網絡穩定性;

3.數據透明度待提高:官方需加強節點統計的公開性,以提升社區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