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佐爺

大模型的黑箱讓人抓狂,區塊鏈希望讓透明的白盒發生在科研上。

1943 年,量子態的喵主人薛定諤在都柏林進行了一場高難度演講,從統計物理學的角度論證原子、生命和細胞的關係,彼時,大洋彼岸的少年沃森只有 15 歲,只不過已經是芝加哥大學新生。

沃森在讀到薛定諤演講後成書的(生命是什麼),確定遺傳學將是自己的終生志向。

十年後,當已經取得博士學位的沃森提出 DNA 的雙螺旋結構時,25 歲的年輕人已經提前鎖定諾貝爾獎。

嫁接、克隆到基因編輯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上過初中的人類都知道,基因是 DNA 的信息片段,如同代碼中的「函數體」,是最基本的功能實現,而 DNA 就像是實例模塊,RNA 就像是路由和通信功能,將基因信息傳導給特定對象。

沃森發現了 DNA 的結構,但是人類並不知道如何利用,這就像我們知道量子態的貓,但是貓好找,量子通信還要熬很多年。

至少沃森比薛定諤幸運,2012 年夏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道德納(Jennifer Doudna)發現了 CRISPR 序列和 Cas 蛋白可以組合,通過人爲切斷特定序列,並插入自身想要的信息片段,最後利用人體修復機制,在不知不覺間完成移花接木。

真的很像園藝剪枝,從肉眼可見的枝幹相互對接,在不明白生物機理的作用下,也可知道不同植物間的匹配關係——只需要不斷的實驗即可。

實驗可以繼續,克隆也是如此,細胞核和細胞質也可以分離和「對接」,在不斷的試驗下,克隆可以實現同分異構體的奇妙效果,一如(生命是什麼)中所言。

基因編輯並不神祕,克隆的進一步,從尺寸上的進一步微觀化,就像原子視角的生命不過是熱運動的最終冷寂的不可逆過程,如同時間,或許可以伸展、壓縮,但是永遠不可逆。

人類可以嫁接果樹,人類可以克隆動物,那麼人類可以編輯人類嗎?

2018 年,瘋狂科學家賀建奎成爲了夏娃或者那條蛇,對一對患有雙胞胎胚胎進行基因編輯,而他們的父母患有艾滋病,人類就此打開潘多拉的魔盒,克隆動物可以人道銷燬,基因編輯的人類還是人類嗎?

圖片說明:CRISPR-Cas9 工作原理,圖片來源:@zuoyeweb3

但是基因層面的深入,對於某個人羣有致命誘惑——長壽,找到影響壽命的基因片段,像金將軍的黑客一樣,將其數值從 100 修改至 ♾️,哪怕只能加個 0 也足夠了。

2023 年,Paradigm 聯合創始人 Fred Ehrsam 決定離開加密行業,成立生物科研公司 Nudge,剛好,Fred 還是 Coinbase 聯合創始人,2017 年公司上市後轉進加密 VC。

也是在 2017 年,Paul Kohlhaas 進入 Consensys 擔任 BD 主管,但是一年後便離職創業,爲什麼不拿區塊鏈做點更有意思的事?

比如搞科研,2018 年 Molecule 成立,這是較早一批探索區塊鏈和科研,尤其是生物研究的結合,與此同時,Alpha Go 的母公司 DeepMind 的生命科研模型 AlphaFold 已經在 2016 年發佈,並且顯示出其在蛋白質結構觀測領域的威力。

2020 年,AlphaFold2 成功解決蛋白質摺疊問題,25 歲的沃森預定了諾獎,這一次 4 歲的 Alphaflod2 也預定了 2024 年的 50% 諾貝爾化學獎。

Fred 2023 轉行年甚至不算早,早在 2020 年,Coinbase 另一位創始人 Armstrong 已經發起成立 ResearchHub,用以將大學——論文——基金的體制化研究流程分解,引入激勵機制,讓大學主導職稱,論文出版商獲利,基金申請拿捏三座大山從學者頭上搬去。

尤其是,學者向出版商的投稿論文費用自擔,但是出版商爲其選定的審議人往往是無償勞動,只有出版商在中間賺差價。

一切要素都湊齊,AI、科研和論文都在向生命科學彙集,21 世紀果然是生物的世紀。

幣圈送長生,先求不死藥

去中心化科研 (DeSci) 是打着生命科學研究的醫藥研發。

DeSci 是 AI4Sci 運動的幣圈改造版,但是高度聚焦於 AI、生命科學和新藥研發上,也許中間還走過 Meme 化的「彎路」,還記得 Paul Kohlhaas 的 Molecule 嗎,2022 年甚至得到 Balaji 的投資,沒人能拒絕長壽誘惑。

再進一步,2022 年 Paul Kohlhaas 成立 Bio Protocol,開始研發能讓幣圈大佬活的更長的產品,其下分多個子 DAO,兼顧從男性頭到尾,人生各方面的科學奧妙。

2024 年,「重生」後的 CZ 和 Vitalik 一起出現在曼谷 DeSci Day 上,那時的小 V 現在的 V 神還向年長的 CZ 推薦了 Bio Protocol 旗下 Vita DAO 的補劑 VD001。

然後,Bio 成功得到 CZ 旗下 YZi 投資,代幣順利也走向幣安,並且 Paul Kohlhaas 挺會整活,還跟上時代做了模仿 PumpFun 的 Pump Scicence,Meme 加科學研究有沒有搞頭?

但是,Bio 衝高之後,便是交付結果的不滿意,在傳統科研領域,一款新藥的研發動輒上 10 億美元,耗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而 Bio 的二級市場等不了五分鐘,拿了錢不拉盤,真去搞科研就是原罪。

故事沒有終結,因爲 Agent 浪潮來了,AI Agent 真的有望改變科研的效率,更好玩的是 ResearchHub 在 2025 年 2 月獲得 Boost 200 萬美元投資,DeSci 的 Agent 發文也有人審稿了。

2025 年 8 月,Bio Protocol 發佈 V2 計劃,打造全新的 Launchpad、BioXP 積分計劃,以及 BioAgents,用的還是 ElizaOS 打造,再一次緊跟時代。

短短 7 天內,已經有超過 1 億枚 BIO 質押,不過 8 月 7 號一天涌入 8000 萬枚,所以數據多少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除此之外,V2 計劃設計的經濟學更爲合理。

小市值避免拋壓,鼓勵持續對項目贊助。

圖片說明:$BIO 質押數據,圖片來源:@cl2pp

不過,Bio Protocol 代表的 DeSci 要比 AI4Sci 的進度慢,AlphaFold 已經在 2021 年開源數據庫,迄今只爲已經公佈 2 億個蛋白質結構,基本涵蓋已知物種。

深感進度落後,Bio Protocol 一直希望美國藥監局 FDA 公佈或者整合大型醫藥公司積攢的數據,用以加速開源科學研究。

除此之外,Bio V2 預計會在阿聯酋推動多款新藥上市,將傳統的研發流程極大縮短,而中東寬鬆的人體實驗限制也會讓生命科研的速度提升,只不過是賀建奎還是沃森那就不得而知了。

結語

GPT-5 效果令人失望,但是在細分領域,比如醫學、科研領域,我們還能靜待 Scaling Law 花開,這些高價值領域的數據潛力還未被徹底挖掘,一旦有所進步,反而會給人類認知帶來巨大提升。

也在生命科研領域,硅谷的 Colossal 復活古生物計劃一直在推進,用的也是 CRISPR-Cas9 技術,比如將猛獁象和老鼠結合而來的「長毛鼠」,遠古巨狼培育的純白巨大恐狼。

也許有一天,人類會進化,也有有一天,人類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