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Yanz,Liam

 

2025 年 8 月,比特幣價格跨過 12 萬美元,昔日的「邊緣資產」再次被推上了主流舞臺,而這股推動力量,不只是華爾街的對衝基金,還有常春藤校園裏那些最保守、最精明的資金管理人。

 

8 月 9 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 13F 文件披露了一個令市場側目的細節:哈佛大學捐贈基金(規模約 532 億美元)在 2025 年第二季度持有價值 1.16 億美元的比特幣 ETF(IBIT)。這一持倉位列其第五大投資,僅次於微軟、亞馬遜、Booking Holdings 和 Meta,甚至超過了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與 Nvidia 的倉位佔比。

 

哈佛並非孤例。

 

布朗大學、埃默裏大學、奧斯汀大學均已公開披露加密貨幣頭寸。

 

 

這些象牙塔裏的「守財奴」開始擁抱加密貨幣並不是一時衝動,只是一次多年佈局的水面浮現。

 

名校的資本、人才與技術,早已在加密行業深處紮根。

 

只是這一次,它們被推到了舞臺前。

 

在泡沫破滅中投資加密

 

2018 年,加密貨幣行業的至暗時刻。

 

伴隨着 ICO 泡沫破滅,全球加密資產市值蒸發逾 6300 億美元,跌至不到 2000 億美元,比特幣跌至 3000 美元,以太坊跌至 80 美元,散戶投資者紛紛離場,加密貨幣被貼上了「龐氏騙局」的標籤,連 Facebook 都宣佈禁止加密貨幣相關廣告。

 

就在這個人人避之不及的時刻,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卻做出了一個似乎「違背祖訓」的決定。

 

在傳奇投資人大衛·斯文森(David Swensen)的領導下,2018 年 10 月,耶魯大學聯合哈佛、斯坦福等頂尖院校,向剛剛成立的 Paradigm 首支 4.5 億美元加密基金進行了投資,這隻基金由 Coinbase 聯合創始人 Fred Ehrsam 和前紅杉資本合夥人 Matt Huang 創立。同時,耶魯還參與了 a16z 設立的總額 4 億美元的首支加密基金。

 

事後回看,這筆在低谷期的投資,不僅影響了 Paradigm 和 a16z 的發展軌跡,更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加密行業的歷史進程。

 

按原計劃,Paradigm 將 60% 資金投向加密資產,40% 投向加密初創公司的股權。然而在獲得資金後,Paradigm 選擇了一步險棋——通過投資的交易平臺 Tagomi 大舉抄底比特幣與以太坊,比特幣建倉成本約 4,000 美元。僅數月後,2019 年上半年比特幣價格便一度突破 1 萬美元。

 

對於大學捐贈基金而言,當時既無法直接購買比特幣,又沒有合規的 ETF 產品,讓 Paradigm 代爲持有加密資產,算是一種「曲線入場」的策略,即便出現虧損,基金會也能在合規與責任層面實現風險隔離。

 

當時 Matt Huang 究竟是如何說服耶魯基金投資一隻新成立的加密基金去投資加密貨幣,似乎一直是個謎團。

 

儘管 Matt Huang 母親 Marina Chen 曾是耶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但並無任何信息可以證明 Marina Chen 對於耶魯大學投資 Paradigm 產生影響。

 

通過 Matt Huang 2020 年時發佈的一篇文章(爲那些開明的懷疑者佈道比特幣 ),我們或許可以一窺當年 Matt Huang 是如何說服各個大學基金的投資負責人。

 

在 Matt Huang 看來,泡沫不是缺陷,而是比特幣獲得更廣泛接受的必經之路,每次泡沫都擴大了比特幣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比特幣短期內不會挑戰美元的交換媒介地位,未來將與黃金並駕齊驅,成爲投資組合的對衝工具,被機構投資者所持有,直到最後央行可能將比特幣作爲儲備。

 

 

對於加密行業而言,Paradigm 不僅僅是一家帶來資本的投資機構,更是重要的建設者。

 

2019 年 4 月,Paradigm 以種子輪領投者身份向 Uniswap 投資了 100 萬美元。當時 Uniswap 甚至沒有成立公司,開發者只有創始人 Hayden Adams 一人,一個剛被西門子裁員、2017 年纔開始自學 Solidity 語言的機械工程師。

 

不只是投資,Paradigm 研究團隊的 Dan Robinson 幾乎每天泡在 Uniswap Discord,幫助解決流動性和智能合約疑難雜症。

 

在雙方的協作下,AMM 模型問世,引爆了 DeFi 夏天。

 

Paradigm 投中的明星項目比比皆是,從 StarkWare、Mina、Uniswap、Compound、MakerDAO、Yield 到 Optimism、Amber、Fireblocks、Synthetix、Opyn、TaxBit、BlockFi、Chainalysis、Gitcoin、Lido、dYdX 等等。

 

耶魯大學早期投資的另外一隻加密基金,a16z crypto 同樣塑造了行業的發展,投資了 Coinase、Solana、Aptos、Avalanche、Arweave……等知名項目,除了投資,a16z 更通過公共政策影響力深度參與行業發展,其曾向支持加密議題的超級 PAC Fairshake 捐贈數千萬美元,並押注特朗普勝選,從而獲得了更友好的加密政策環境。

 

時間回到 2018 年底,這一切的開端離不開傳奇投資人 David Swensen。

 

作爲耶魯校內薪酬最高的人,他在過去 34 年裏一直掌管數十億美元的捐贈基金,將基金規模從 10 億美元擴大到 312 億美元,創下接近 17% 的年均回報率。

 

他開創的「耶魯模式」成爲全球大學捐贈基金的黃金標準,如今普林斯頓、斯坦福、麻省理工、賓大等頂尖學府的捐贈基金負責人,很多都是他的前員工,被稱作「耶魯派」。

 

耶魯的入場很快引發了連鎖反應。哈佛、斯坦福、MIT 等藤校也在同期跟進。(The Information)曾在 2018 年底報道,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達特茅斯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和北卡羅來納大學,都通過各自捐贈基金投資了至少一家加密貨幣基金。

 

從某種意義上說,耶魯在 2018 年的這筆投資,不僅是行業寒冬中的雪中送炭,更是對加密行業未來的一次高調信任投票。

 

名校裏的加密幫派

 

除了資本和背書,世界頂級大學對加密行業的更深遠影響在於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加密江湖中的諸多「幫主」與中堅力量,大多出自各大名校,逐漸形成了隱形而強大的「大學幫派」。

 

在華語世界,清華系無疑是最具影響力的存在。原火幣網創始人李林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高性能 Layer1 區塊鏈 Conflux 的核心團隊來自清華姚班;區塊鏈安全公司 CertiK 的兩位聯合創始人顧榮輝(CEO)與邵中(CTO)同樣是清華本科出身。

 

波場創始人孫宇晨、比特大陸創始人吳忌寒均畢業於北大。

 

浙江大學的校友項目則遍佈 Web3 應用端,從 NFT 交易平臺 Magic Eden 到 NFT 數據平臺 NFTGo,從爆紅的鏈遊 Stepn 到硬件錢包 Keystone,幾乎覆蓋了 C 端應用的多個賽道。

 

在海外,名校背景更是加密行業創始人的標配。

 

斯坦福幫依託硅谷心臟地位,在加密行業影響力巨大,培養了 OpenSea、Alchemy、Filecoin、Story 等明星項目創始人以及 Solana 基金會主席 Lily Liu 等知名行業領袖。

 

2019 年斯坦福大學的區塊鏈大會,贊助商明星雲集,以太坊、Cosmos、Polychain 等知名項目和機構赫然在列,大有趕超衆多大型加密會議之勢。

 

 

MIT 幫則以技術研究見長。MIT 的 Digital Currency Initiative 團隊參與了 Zcash 的研發,Zcash 於 2018 年被麻省理工學院選爲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畢竟而零知識證明(ZK)這一加密學裏程碑技術,正是 20 世紀 80 年代由 MIT 研究人員提出。

 

麻省理工教授 、圖靈獎獲得獎 Silvio Micali 更是親自下場,於 2018 年創建了高性能公鏈 Algorand。

 

MIT 校友陣容堪稱「加密明星錄」:Paradigm 創始人 Matt Huang、MicroStrategy 創始人 Michael Saylor、StarkWare 聯合創始人 Uri Kolodny、萊特幣創始人李啓威、以及 FTX 創始人 SBF 都出自 MIT。

 

UCB(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創業與孵化方面極爲活躍。

 

2019 年 1 月,伯克利即成立區塊鏈創業加速器 Berkeley Blockchain Xcelerator,由伯克利哈斯商學院、伯克利工程 SCET 和伯克利區塊鏈的合資運營,每年都會孵化一批早期加密項目,目前累計加速了上百家企業。計算機系教授宋曉冬更親自下場創立隱私公鏈 Oasis Network。其他知名 UCB 項目包括 Galxe、Osmosis、Sei Network、Opyn、Ampleforth、Kadena 等。

 

普林斯頓幫則在投資領域影響深遠。

 

2022 年,四位 1987 屆校友,以太坊聯合創始人 Joseph Lubin、Pantera Capital 創始人 Daniel Morehead、Galaxy Digital 創始人 Michael Novogratz,以及 Fortress Investment Group 的 Peter Briger,聯合向母校捐贈 2000 萬美元,啓動區塊鏈研究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Morehead 創立 Pantera 時,就得到了 Briger 和 Novogratz 的早期支持,如今 Pantera 已是管理超 50 億美元資產的頂級加密基金。

 

在一個強調 「Don’t Trust, Verify」 的行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反而彌足珍貴。校友關係正是這種天然的信任紐帶:創始人更傾向於僱傭校友,投資人也更願意投資校友,從而形成「幫派文化」的隱形壁壘。

 

李林創立火幣後,招來了同學蘭建忠與朱嘉偉,高層中超過一半是清華出身,曾經的 CEO 七爺與 CFO 張麗也畢業於清華。吳忌寒在比特大陸同樣重用北大同學輔佐。

 

如今,區塊鏈課程在各大高校已成標配,學生區塊鏈俱樂部與校友網絡交織成一張張人才與資本的隱形之網。

 

斯坦福 CBR 大會、伯克利的 Xcelerator、MIT 的 DCI 黑客馬拉松,正在源源不斷地向加密世界輸送新血。

 

不只是行業的「早期投資人」,大學已成加密江湖的「武林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