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投資者盯着 ETH 的 K 線圖犯迷糊:明明都在說主力開始出貨了,爲什麼價格不跌反漲?甚至偶爾還會拉出一根讓人眼熱的陽線?
能問出這種問題,恰恰說明還沒看透主力出貨的底層邏輯。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的老玩家都懂一個道理:
大跌往往是出貨的尾聲,而不是開始。
當你看到價格斷崖式下跌時,主力手裏的籌碼早就所剩無幾。就像商場清倉,最後三天才會掛出 “全場一折” 的招牌 —— 那不是拋售的開始,而是收尾。
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支撐位,其實是主力的 “底線”。就像小販擺攤總會標個最低價,低於這個價寧願收攤也不成交。支撐位之所以難破,是因爲那是主力設定的最低出貨價,一旦跌破,意味着他們已經不在乎這點利潤,手裏的貨基本清得差不多了。
主力出貨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砸盤”,而是一套環環相扣的操作:
第一階段:邊拉邊出。用小部分資金拉昇價格,製造 “行情還在延續” 的假象,吸引跟風盤入場。這時候你看到的上漲,其實是主力在悄悄 “卸貨”。
第二階段:橫盤續出。價格在高位震盪,看似 “蓄勢待發”,實則主力藉着橫盤的掩護繼續出貨,把籌碼轉移給追高的散戶。
第三階段:邊跌邊出。當籌碼所剩不多,就開始小幅下跌出貨,這時候還有人覺得是 “回調抄底” 的機會,殊不知已是接盤的最後一程。
等你終於反應過來,看到 K 線圖上出現刺眼的大跌時,這場行情早已落幕。就像戲劇散場時的燈光驟暗,此時再起身離場,只剩下滿地狼藉。
看懂了主力的出貨節奏,就不會被表面的漲跌迷惑。那些在上漲中恐慌、在下跌中貪婪的操作,往往都是踩反了節奏的結果。市場的每一次波動背後,都藏着資金的博弈邏輯 —— 看清了邏輯,才能跳出 “追漲殺跌” 的怪圈。#机构疯抢以太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