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harlie

一天兩條穩定幣 Layer 1,震動了整個 crypto 和 fintech 界。

Stripe 的“Tempo”從隱身狀態被曝出,Circle 則在財報節奏中官宣“Arc”。

表面上看,都是爲支付而優化的公鏈。

但底層邏輯完全不同:一個是掌握商戶和開發者分發能力的支付服務商,另一個是 USDC 的發行方,正嘗試把一枚穩定幣升級爲一套網絡。

L1 與 L2 之爭

先回答最直白的問題:爲什麼不學 Coinbase(Base),或者像 Robinhood 一樣做 規劃自己的L2?

如果你的優勢在於分發、在於把海量存量用戶和商戶“一鍵遷移”到鏈上,那麼 L2 是最順手的解法。

繼承以太坊安全性與工具生態,快速啓動,順帶拿到排序器經濟學紅利。

Base 的崛起,技術並不驚豔,關鍵在 Coinbase 的流量入口與應用整合。這套方法論已經被驗證。

那爲什麼 Stripe 和 Circle 都在談 L1?

因爲“支付鏈”正在成爲獨立賽道。

以 Tether 爲中心的一批 L1 (Stable 和 Plasma)正在推動一個敘事:穩定幣需要原生、面向支付的底層——穩定幣做 gas、可預期的費用、亞秒級結算——而不是永遠作爲“客人”寄居在通用公鏈上。

這對 Circle 的壓力顯而易見:如果對手的美元穩定幣開始綁定自己的結算層,USDC 不能永遠只是“一個代幣”,也要變成“那條鐵軌”。

解讀 Circle

把鏡頭拉近,Circle 的動作並非簡單“防守”。

Arc 與 Circle Payments Network(CPN)同向發力,更像是把 Visa 的“網絡中的網絡” (network of networks)戰略搬到鏈上。

開放、EVM兼容、USDC 原生、面向支付與外匯、也爲資本市場場景做準備。

它的核心在於戰略性的讓步:如果 Circle 選擇把更多前端收入讓給發行/分發夥伴,自己只拿網絡級的薄費率,換的是更強的網絡外部性。

這正是卡組織當年的取勝之道:少抽成、先普及、贏信任、鋪端點。

在這個鏡頭下,“Arc vs Stable/Plasma”比“Circle vs Coinbase”更關鍵。

若 Tether 系的支付鏈把“穩定幣原生 + 低摩擦支付體驗”打成行業標準,Circle 不能只做通往他人鐵軌的橋;它得擁有一條真正可被別人依賴的軌道。

同時,開放性不是口號:公證節點的分佈與門檻、開發者工具的公共性、跨鏈與退出的易用性,決定 Arc 是“公共基礎設施”,還是換了一身衣服的品牌專有通道。

否則,就會落入“去中心化—擴容—再中心化”的鬼打牆死循環。

解讀 Stripe

回到 Stripe,Tempo 是否合適做 L1,取決於它是不是“真開放”。

如果 Tempo 是完全公有、許可最小化、EVM 兼容、原生互操作,Stripe 可以把自己的分發力變成公共網絡的冷啓動引擎。

不是建一個“商戶花園”,而是點亮一條對所有參與者都公平的公共道路。

反之,如果治理、驗證、橋接都緊貼 Stripe 自身,生態很快會產生依賴風險的顧慮:你今天是通行的“捷徑”,明天可能變成繞不開的“收費站”。

Visa 早就給過行業教材:要想建立普遍信任,先做互聯互通,纔能有品牌價值。

因此,“誰該做 L1、誰更適合 L2”的判斷,和商業模型一一對應。

對於 Circle 這樣的發行方,走向網絡層是有內在合理性的。

USDC 作爲 gas、可選隱私、確定性結算、內置 FX,對跨境 B2B、平臺類商戶和部分資本市場工作流都有吸引力;競品的時間壓力也逼迫它儘快把“規模”轉化爲“網絡權力”。

而對於 Stripe 這樣的 PSP,已經握住“最後一公里”,二層往往是更優解。

少背一條 L1 的治理與安全包袱,多享一層的組合性與開發者好感;除非 Tempo 從第一天就把“開放性”寫進了制度與技術裏。

進攻 vs 防守

坊間對於兩家的 L1 有個流行的判斷:Stripe 打進攻,Circle 打防守。

這個判斷的直覺不錯,但還不完整。

Stripe 的確可以憑分發優勢壓縮冷啓動成本,一聲令下就能點亮需求;Circle 的確沒有掌握用戶末端,活動分散在多鏈與多夥伴。

但如果把 Arc + CPN 看作 “Visa 方法論” 的鏈上化,Circle 更像是在用網絡戰略重寫遊戲規則。

把外沿的環節商品化、把核心的結算層標準化。

即便前端大頭收入讓給發行方、交易所或 PSP,也要換來更大的網絡面。

這樣一來,它不需要追 Base 的量,而是重新定義自己的棋局。

真正的系統性風險,是“碎片化僞裝成進步”。

如果每一家大公司都造一條“半開放”的支付鏈,我們會回到互聯網之前的專網時代。

靠適配器勉強互通,成本高、韌性差。

判斷標準不應該是 TPS,而是:是否可信地開放;是否易於退出;是否對“非合作伙伴”同樣友好。

能否在不犧牲協議開放性的前提下規模化,纔是擺脫“去中心化—擴容—再中心化”的鬼打牆死循環的奧義。

落到執行層面,給兩家各推薦幾條“硬指標”。

對 Circle 而言:按節奏把公測網拉起來;把 “USDC 作爲 gas” 服務真實商戶的流程打磨到無需培訓即可上手;公佈透明、可外部參與的驗證節點標準;讓 CPN 明確保持多鏈原則,避免“把流量往自己鏈上拐”的夾帶私貨短視激勵。

對 Stripe 而言:要麼像Celo一樣轉做 L2,要麼把 Tempo 的開放程度推到極致:儘早引入外部驗證者、將客戶端與關鍵模塊開源、把鏈級治理與公司組織解綁,把“網絡中的網絡”當作基本法,而不是市場話術。

分發仍然決定速度,但不能以協議公地爲代價。

結語

這不是速度與功能之爭,而是“開放協議”與“品牌鐵軌”的再選擇。

Circle 的路徑像一場披着“防守”外衣的“進攻”;Stripe 若要做 L1,就必須讓開放成爲結構性承諾,否則最聰明的開發者會用腳投票。

真正重要的,不是誰先喊出更高的 TPS,而是誰能在保持可組合性的同時,建立起跨主體的普遍信任。

這纔是“不犧牲協議開放性的前提下規模化”的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