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T 進去,結果 24 秒後人家直接撤了流動性,最後只兌回 21.6USDT。一審直接判了 4 年 6 個月,還罰了款,2024 年 5 月 20 日二審開庭,到現在爭議還沒停。這案子,不管是玩幣的還是想搞開發的,都得扒開揉碎了看看!
💥 先把這事兒的骨頭挑出來說:
操作手法:代幣剛上線就加了流動性,買家一衝進去,幾十秒內流動性直接被抽乾,價格瞬間歸零,典型的 “閃電收割”。
損失有多慘:5 萬 USDT 進去,出來只剩 21.6USDT,這哪是割韭菜,簡直是連根拔!
司法這一塊:一審按詐騙罪判了,但二審辯方有說法 ——“平臺本來就允許撤池,合約是唯一的沒造假,大家都是高風險玩家”,這就把 “市場風險” 和 “刑事詐騙” 的邊界給撕開了。
整個圈子都在吵:到底這是願賭服輸的市場行爲,還是用撤池當幌子的明搶?這已經不是圈內自己吵吵了,直接捅到刑法層面了。
⚖️ 這案子給所有幣圈人敲了三個響鐘:
“平臺規則允許” 不代表你能隨便來。只要你心裏揣着騙錢的念頭,實際上也讓人家虧得底褲都沒了,刑法該管還是得管。
“鏈上都能查” 不代表就能洗白。合約地址再唯一、鏈上再透明,也擋不住你這操作是詐騙 —— 關鍵看你是不是故意設套,以及人家虧得有多慘。
“大家都是老炮兒” 不代表能隨便割。別覺得對方是資深玩家就可以下死手,刑法護着所有人的錢袋子,風險自擔可不是騙子的免死金牌。
🔍 教你們幾招識別這種 “撤池割韭菜” 的高危項目:
流動性沒鎖倉、沒上時間鎖的:加完池隨時能跑,這種盤十有八九是秒崩的命。
合約權限沒放棄的:能隨便增發代幣、改交易稅費,開發者手裏握着 “後門”,想割你隨時動手。
名字蹭熱點的:跟知名項目、DAO 長得像,但合約代碼、持幣地址一看就不對路,純屬碰瓷。
上來就猛砸廣告的:預熱搞得比比特幣上市還熱鬧,開盤秒拉,但團隊信息、審計報告、白皮書全是空話,這種基本是撈一把就走。
盤口看着就怪的:一開始成交量全堆在一個點,好像有大資金在控盤,K 線跟坐火箭似的上躥下跳,十有八九是殺豬盤。
🚨 真要是踩了這種雷,別慌,按這幾步來:
先把證據死死攥在手裏:交易哈希、K 線截圖、合約快照、社羣裏的公告、聊天記錄,一點都別漏。
多渠道發力:去當地公安局報案,找平臺申訴,再找正規的第三方存證、公證,把證據鏈做紮實。
聯合起來維權:但千萬別進那些亂七八糟的 “維權羣”,小心被二次收割,認準正規渠道同步信息。
涉及錢的事別馬虎:如果有別人給你轉錢,或者資金來源看着不對勁,主動說明情況,配合調查,別把自己繞進去。
💡 大周說句掏心窩子的話:
不管你是散戶還是開發者,現在監管越來越嚴,幣圈早就不是以前那種 “隨便搞搞就能賺錢” 的地方了。想活得久,合規和自律是唯一的路。鐮刀再快,也別往法律的刀刃上撞,不然最後割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