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週期是常態,危機是機會
在段永平看來,經濟危機就像四季輪迴一樣自然。他常說,每隔五到八年,它總會來敲門。還記得2008年次貸危機嗎?那時候市場恐慌得不行,他打了個比方,說大家就像在雨雪天趕路,慌不擇路。但他覺得,對真正的投資者來說,那恰恰是入場的好機會。危機嘛,本來就是市場自我修正的過程,恐慌性拋售反而把優質資產的價格壓了下來,這不就是黃金買點嗎
2. 擦擦冷汗,然後全力出擊
"希望下一次危機來臨時,你記得擦擦冷汗,然後把能投的錢全投進去。"這話聽着有點幽默,但細想一下,全是他對人性弱點的洞察。他發現,多數人一到危機就嚇得不行,趕緊退縮。可那些真正懂價值的人呢?他們是會興奮的哦。因爲好公司的價格,這時候往往已經遠低於它的內在價值了。
3. 不借錢,是底線中的底線
"千萬別借錢!"這幾乎是段永平的口頭蟬了。他總說,沒人知道市場瘋狂起來到底能有多瘋狂。槓桿這東西,在他眼裏就是投資的"致命毒藥"。2000年互聯網泡沫,還有2008年金融危機,他見過太多人因爲加了槓桿,最後暴倉離場。所以他自己的生存法則就一條:只用閒錢投資,永遠都要保留抗風險的能力。這一點,我個人覺得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4. 只投看得懂的公司
"任何時候,不懂的公司都不應該買。"這是他反覆強調的。當年危機的時候,他重倉了GE和美國銀行(BAC),有人說他是跟風巴菲特。其實不是,那是他基於多年對這些企業的企業文化和商業模式跟宗的結果。他看好GE的工業護城河,也看到了美國銀行那種"大而不倒"的屬性。在他看來,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在大跌的時候看到機會,就像看到一家本來值兩塊錢盈利能力的公司,現在六毛錢就賣了,這種確定性機會纔敢下手。
5. 別猜底,但要有底線思維
段永平把那種盲目抄底的行爲比作"接飛刀",他是很反對的。他不主張去預測市場的底部在哪裏,但他特別強調要有"底線估值"。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得假設,萬一股市關閉十年,這家公司還能不能持續創造現金流?2011年蘋果股價腰斬,他反而逆勢加倉,就是因爲他看透了iPhone生態的長期黏性,根本不糾結短期那點波動。
6. 錢買完了,就別看賬戶
"錢投完就最好別進賬戶,誰知道到時能不能控制心裏對虧損的恐懼?"段永平覺得,投資之後的心態管理,有時候比選股還難。他建議大家乾脆把行情軟件關了,多花時間去關注企業的基本面變化。他常說,"如果買股票時真想着持有10年,短期波動自然與你無關"。這話對我們好多人來說聽着簡單,但要做起來是真的不容易啊。
7. 等待的"鈍感力"比敏銳更重要
段永平有時候會調侃自己,說自己投資就像農民種田,旱的時候播種,澇的時候就歇息。他曾經在2003到2005年A股熊市的時候,選擇空倉等待,一直等到發現茅臺、網易這些標的跌破了他心裏的"5年回本"安全邊際,才動手。在他看來,這種能夠忍耐寂寞的"鈍感力",纔是對抗市場各種噪音的終極武器。有時候,慢慢來反而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