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把結論擺在前面:這一輪行情裏,老玩家的拋壓力量大於新資金的推動力,哪怕有機構買買買、降息預期、養老金也來了,該砸的還是照樣砸。比特幣的週期還在,只是劇烈的上下波動會慢慢變小。

以下是我個人的理解和推演,歡迎不同聲音,一起交流。

一、現在市場上是誰在玩比特幣?(籌碼變化)

以前講比特幣,還得看散戶,比如錢包下載量、谷歌搜索熱度、交易所開戶數這些。但現在這些指標越來越沒用了,因爲真正推動行情的已經不是這羣人了。散戶買一點沒啥用,現在是一個人能頂一萬個散戶的大玩家登場了。

你現在要看的是誰在用大錢買——比如ETF的申購數據、微策略這種上市公司的融資買幣數據。比特幣的“入金通道”徹底換了人。

第一種新玩家,是上市公司。

比如微策略這家公司已經買了62.8萬枚比特幣,佔了全球總量的3%以上,平均成本大約是73,000刀。他們幾乎是天天買,而且只買不賣,簡直就是個“永動機”。雖然看起來很猛,但比特幣今年上半年跌了33%,說明它還不是主力。

第二種,是ETF,背後其實還是大衆的錢。

整個ETF體系已經持有了128萬枚比特幣,佔比6%左右。背後進來的資金大約550億美元,算下來成本大概43000。現在市值翻了三倍,已經盈利很多了。

這裏的主力是貝萊德,持有74萬枚。雖然流入很穩,但也沒想象中那麼猛——它們並不是決定價格漲跌的主因。比如比特幣今年從11萬跌到7.4萬,ETF拋了不到6萬枚,佔比不到5%,可以說非常佛系。這也說明:今年的頂部根本不是ETF在出貨。

另外,政府層面大概也有持有90萬枚,佔比也不小。

還有一大塊是永遠不會動的,比如中本聰那部分、鏈上丟失的幣,加起來可能有25%的比特幣早就“消失”了。

現在全網能流通的比特幣基本都出來了,總髮行量是2100萬枚,現在挖了1972萬,剩下的不多了,每天新產出才450枚,根本不夠微策略塞牙縫。市場是個存量博弈的局。

目前大約還有一半左右的籌碼在傳統玩家手裏,比如老鯨魚、交易所、Defi池子、個人持倉這些。他們經歷過一輪又一輪的牛熊,明白週期是怎麼回事。所以,在該賣的時候,他們就會果斷套現。

今年上半年比特幣回調33%,不是因爲ETF拋售,而是這些老玩家出貨了。

二、四年週期還管用嗎?

我個人覺得週期還在,只不過不再是那種大上大下的劇烈震盪,而是慢慢走向“溫和”的牛市節奏。

比如說以前是從1萬漲到7萬再砸到1.5萬,現在更像是從5萬漲到12萬再回到7萬,然後繼續漲到15萬。也就是說,劇烈的波動變成了慢牛裏的回調。

這個趨勢背後是因爲有了“只買不賣”的新力量。無論是ETF,還是像微策略這樣公司的持倉,他們都不是來投機的,是奔着數字黃金來的,他們願意長線拿着。雖然目前他們的籌碼佔比才10%左右,還不夠把市場徹底改變,但已經在起作用了——在“拉平波動”。

舉個例子,上輪牛市中場最大回調是從6.5萬跌到2.9萬,跌了55%。而這輪是從11萬跌到7.4萬,也就33%。是不是緩和多了?

三、那頂部在哪?

如果說比特幣要漲到20萬甚至100萬美元,那得靠什麼?

除了市場寬鬆這種老話題,更重要的是“信仰”的擴散——它得成爲真正的全球避風港,被視爲數字黃金、抵禦貨幣崩盤的資產。然後,養老金、主權基金、各國央行真的開始配置它。

現在的ETF只是個開頭,真正有影響力的是後面那種大體量資金:比如國家級養老金、貝萊德這種把幾十萬億資產隨便調一調的機構。如果他們哪天決定分5%資產到比特幣,那價格真的可能一步跨到20萬美元。

20萬的時候,比特幣的市值會超越英偉達;如果到了100萬,那就是和黃金平起平坐。

但這前提是:

1. 新資金得持續不斷進來買。

2. 老玩家得願意繼續拿着不賣,至少在20萬以下別砸盤。

現在的問題是:上輪很多老玩家的建倉成本只有2-3萬,這輪漲到10萬就已經利潤非常可觀,難免會落袋爲安。但如果下一輪大家的成本擡高到了5萬以上,纔可能有在20萬出貨的預期。

從ETF數據來看,它們的建倉成本大約在4.3萬,那它們會在多少價位了結呢?目前還看不出來。

我自己判斷,本輪頂部可能會落在15萬美元左右,差不多是從底部上漲10倍。原因很簡單:老錢還在主導節奏,他們的邏輯是週期性的套利,新錢雖有長期共識,但量還不夠扛得起市場。

遠期到100萬是有可能的,但那是下個週期的事了。

全是個人思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歡迎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