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爲,在幣圈翻身只能靠合約,賺錢就要上賭桌?但真正在幣圈賺到錢的普通人,從來不是靠炒幣。那些一年穩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根本不會上賭桌,這些人已經把幣圈當成了一個新型服務市場——就像20年前有人靠給網店做裝修、給微商寫文案賺錢一樣,現在的幣圈,藏着太多一年掙100萬的機會,只是很多人連想都想不到。

這個市場裏,90%的人在盯着K線圖賭漲跌,剩下10%的人在給這90%的人提供服務——而這10%的人,纔是真正穩賺不賠的羣體。就像開賭場的永遠比賭徒賺錢,給幣圈的人提供工具、解決麻煩、降低門檻的人,不用炒幣,也能把錢賺了。

有人可能會說我什麼都不會,能提供啥服務?2015年做微商的人,難道一開始就懂營銷嗎?他們不過是看到有人想賣貨,有人想買貨,中間缺個搭橋的。現在的幣圈也是一個道理:

§  有人想進場,但看不懂英文白皮書、不會用海外交易所,就有人專門做入門教程,一條視頻賺幾百塊,一套課程賣幾千塊;

§  有人擔心資產安全,不會用冷錢包、不知道怎麼備份私鑰——就有人上門提供數字資產管家服務,一次收費上千,還能長期續費;

§  有人做合約囤幣賺了u要出金,不懂怎麼規避收到髒款的風險-就有律師提供出u風險規避服務,不僅收了諮詢費還獲得了客戶。

§  有人想做幣商不知道怎麼入門,就有培訓機構提供幣商全流程線下實操培訓,從下載交易所到進到看守所的話術都給你培訓一遍。

發現了嗎?這些事裏面有些根本不需要你懂區塊鏈技術,甚至不用知道比特幣漲了還是跌了。你只需要看到誰在幣圈裏覺得麻煩、誰在幣圈有麻煩,然後幫他解決這個麻煩——這纔是普通人在幣圈賺錢的底層邏輯,跟20年前開個打印店給人做簡歷、開個淘寶店幫人代買一樣簡單。

我有一個粉絲,每天送完孩子上學就有3小時空閒。她發現很多幣圈新手不會看項目公告,就每天花1小時整理當日重要消息,翻譯成大白話發在社羣裏,然後收29.9元/月的會員費。現在她有500個會員,光這一項月收入就1萬5。

這背後的邏輯,其實是幣圈的信息不對稱比傳統行業嚴重10倍:海外項目的消息凌晨發佈,普通人看不懂;監管政策藏在官文裏,沒人願意逐字分析;甚至一個交易所的新功能上線,都有一堆人不知道怎麼用。

這些信息差對懂行的人來說不值錢,但對新手來說就是救命稻草——而你只要做那個傳遞信息、翻譯信息、簡化信息的人,就能賺錢。

而且,這些事可以一次付出,多次變現。比如你花3天做一套冷錢包使用指南,可以賣課程、開直播、拍短視頻,甚至做成圖文貼在小紅書,有人看就有廣告收入。

這跟上班幹一天活拿一天錢完全不同,相當於你把自己的時間變成了智力資產——這纔是不上班的真正底氣,跟炒幣賭運氣是兩碼事。

總有人覺得,在幣圈賺錢得有本錢、懂技術、有人脈,其實

那些真正賺到錢的普通人,乾的都是看起來"不上檔次"的活:

有人在抖音拍"怎麼用支付寶買穩定幣",粉絲10萬後接廣告;

有人在淘寶賣"私鑰備份金屬板",月銷300單,每單賺50塊;

有人專門幫人"交易所賬號解封",一次收500塊,一年接200單就10萬。

這些事技術含量高嗎?一點不高。但爲什麼有人能賺到?因爲多數人總覺得"幣圈是高大上的金融遊戲",不屑於幹這些。

2003年開淘寶店的人,被罵不務正業;2013年做微信公衆號的人,被說瞎折騰——任何新興領域,第一批喫到紅利的,往往是那些願意放下身段的人。

幣圈的本質是一個用新技術玩錢的市場。既然玩錢,就有人需要工具,有人需要教程,有人需要兜底——你不用成爲金融專家,只要能解決其中一個小需求,就夠你活得很滋潤。

一年賺100萬,在幣圈不是神話,但也絕不是靠運氣好買對了幣。它的邏輯,跟所有新興行業一樣:先看到別人沒看到的需求,再用最簡單的方式滿足它。

那些整天喊幣圈是騙局的人,可能沒意識到:現在幫人註冊交易所賬號、寫入門教程、處理資產安全問題的人,就像20年前幫人建網站、開網店的人——等這個市場成熟了,這些小服務就變成了"大生意"。

而對普通人來說,現在最該做的不是問買什麼幣能漲,而是去想幣圈裏誰覺得不方便、誰有麻煩、誰需要幫忙。找到這個點,不用囤幣,不用盯盤,甚至不用辭職,就能在幣圈掙到第一桶金。

所有暴利行業的初期,都藏在別人看不上的小事裏面。等大家都覺得能賺錢的時候,憑什麼輪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