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The World's Largest ETH Holder - Tom Lee on Treasuries, Ethereum Dominance, and Wall Street
原文來源:Bankless
整理、編譯:Fairy,ChainCatcher
嘉賓:Tom Lee,Bitmine 董事會主席
播客日期:2025 年 8 月 6 日
編者按:以太坊或在迎來自己的「主權敘事時刻」。Bitmine 在短短一個月內購入 83 萬枚 ETH,直指全球總供應量的 1%。在大多數機構還在觀望時,它已經成爲全球最大 ETH 財庫公司,背後不僅是對資產價格的押注,更是對金融基礎設施未來的戰略卡位。
本次訪談對話 Bitmine 董事會主席 Tom Lee,深度剖析 Bitmine 的宏大願景與精細執行,探討以太坊在金融化、合規質押及 AI 時代中的關鍵角色。這不僅是一場數字資產配置的洞察,更是對新一輪機構週期與金融生態變革的前瞻解讀。
以下爲對話內容,由 ChainCatcher 編譯整理。
主持人:Bitmine 目前持有 83.3 萬枚 ETH,佔全球 ETH 總供應量的近 1%,已成爲全球最大的公開上市 ETH 國庫公司。這種感覺如何?
Tom Lee:確實節奏很快,從 6 月 30 日宣佈,到 7 月 8 日完成,我們在 27 天內迅速收購了大額 ETH。MicroStrategy 已經驗證了國庫策略的成功路徑,其股價從 2020 年 8 月的 13 美元飆升至當前水平,實現了 30 倍增長;比特幣從 1.1 萬美元上漲至 12 萬美元,光資產升值就帶來 20 倍收益。
我認爲,以太坊是未來十年的重大宏觀交易,我們希望在 ETH 價格仍在 3500 美元左右時儘可能多地持有,去迎接類似比特幣過去五年那樣的爆發性增長。
主持人:Bitmine 宣佈 ETH 國庫策略後,其他公司如 Joe Lubin 的 SBET、Sharplink Gaming 等迅速跟進,幾乎同期宣佈了類似計劃。爲什麼這些 ETH 國庫公司集中在兩週內涌現?
Tom Lee:也許是「英雄所見略同」。Sharpling 是最早宣佈國庫策略的公司,早在 5 月就公開了計劃,我們稍微晚一些。
以太坊適合做國庫資產有幾點原因:
· 首先,如果你看好 ETH 的長期價值,國庫策略比 ETF 更具吸引力,因爲你可以持續買入並長期持有。
· 其次,以太坊基於權益證明(PoS),可通過質押獲得 3% 以上的原生收益,本質上讓這些公司像基礎設施運營商一樣擁有穩定收入來源。
· 最後,稀缺性纔是關鍵。Bitmine 的目標是持有 ETH 總供應量的 5%。我們有一張非常乾淨的資產負債表,股票日成交量達到 16 億美元,是美國股市第 42 大流動性股票,與 Uber 相當。而我們市值只有 40 億美元,遠低於 Uber 的 1840 億。
主持人:你提到 Bitmine 的目標是持有 5% 的 ETH 供應量,你真的計劃達到 5% 嗎?執行路徑是什麼?
Tom Lee:MicroStrategy 設定的目標是持有 100 萬枚比特幣,約佔供應量的 5%,這可以看作是一種「主權看漲期權」(sovereign call option),在戰略層面對生態系統意義重大。如果美國政府想建立比特幣儲備,直接市場採購將推高價格,甚至可能把比特幣推到 100 萬美元。而持有大量 BTC 的 MicroStrategy 成爲了一個更容易的收購對象。
對 ETH 來說也是類似邏輯。Bitmine 目前每天淨增 0.8 到 1 萬枚 ETH,增持速度是 MicroStrategy 的 12 倍。如果維持當前節奏,1-2 年內我們有望達到 5% 的目標。
我們的操作完全在美國境內、嚴格遵守美國法律和監管框架。以太坊是當前最具合規性的區塊鏈,符合華爾街和政府對基礎設施的要求。隨着資產代幣化興起,ETH 的金融化程度會不斷提升,就像遊戲玩家會買英偉達股票,未來華爾街也必須持有 ETH,並確保其質押合規。
主持人:如果華爾街和 AI 都轉向以太坊,是否可能有類似「主權看漲期權」的場景?
Tom Lee:這不是沒有可能,但我們並不是單純爲了這種「主權期權」去建倉。
設想未來,美國通過某項立法(比如假設的(Genius Act))推動金融系統上鍊,而以太坊將成爲最重要的合規底層鏈,不僅支撐美國,也可能被其他國家採用。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自然希望在以太坊上擁有一定的主導權。
此外,AI 和資產代幣化對底層鏈安全性的要求極高。Bitmine 擁有乾淨的資產負債表、合規的運營模式,將在質押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我們即將公佈質押方案,並將嚴格遵循美國會計準則(GAAP)和所有監管要求。
ETH 國庫公司不僅是資產持有者,更是新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者,未來還會帶來質押收入及其他商業模式。
主持人:Bitmine 在短短一個月內買入了價值 30 億美元的 ETH,但 ETH 價格仍未突破 4000 美元。這些 ETH 從哪裏來?爲什麼市場沒有明顯波動?
Tom Lee:短期內,ETH 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比如清算結構、交易對衝,甚至有人仍認爲以太坊是「死鏈」並做空。類似的情況也曾出現在 2017 年的比特幣上,當時價格在 1000 美元徘徊,隨後迎來大漲。我認爲 ETH 現在正處於類似階段,華爾街剛剛開始真正關注它。從長期來看,ETH 的公允價值遠高於當前水平。
主持人:爲什麼選擇 ETH 國庫公司,而非比特幣或其他資產的國庫公司?
Tom Lee:我非常看好比特幣,認爲它有潛力漲到 100 萬甚至 150 萬美元。但兩者定位不同:比特幣是數字黃金,側重價值存儲;以太坊則是金融與 AI 的基礎鏈,更具平臺屬性。
對於很多美國機構來說,ETH ETF 可能不符合基金投資參數,而國庫公司提供了一個合規、高效的替代方式。像 Cathie Wood 和 Bill Miller 等知名機構支持 Bitmine,正是因爲它讓他們能直接參與 ETH 的宏觀機會。
此外,以太坊的 DeFi 生態爲國庫策略帶來更多工具,比如通過質押或鏈上收益策略進一步增加持倉,這是比特幣暫時無法實現的。
主持人:MNAV(市場淨資產價值)溢價從何而來?爲何存在?
Tom Lee:MNAV 溢價主要來自三方面:收益、增長速度和流動性。
以 Bitmine 爲例,假設我們被市場視爲 ETF,對應估值爲 1 倍 NAV。但我們通過質押 ETH 獲得年化 3% 收益,相當於淨利潤,按 20 倍市盈率計算,這本身就帶來 0.6 倍的估值提升,合計達 1.6 倍 NAV。
其次是「速度溢價」。我們從每股 4 美元的 ETH 增長到 23 美元,遠超 MicroStrategy 的增長節奏。MicroStrategy 每天增持價值約 0.16 美元的比特幣,獲得 0.6 倍 NAV 溢價;而我們每天增持 0.8-1 美元,速度快了近 12 倍,理論上應有更高溢價。
再者是流動性。我們股票日交易量達 16 億美元,僅次於 MicroStrategy,這種高流動性也自然帶來估值溢價。
主持人:這種增長速度能持續嗎?流動性從何而來?
Tom Lee:高流動性支持高速度。我們的團隊和投資者背景是關鍵:Mosaics(宏觀對衝基金)領投,吸引了 Founders Fund、Stan Druckenmiller 等頂級機構。同時,我自 2017 年起長期公開支持加密行業,也增強了市場對我們願景的信心。
2017 年,比特幣從零售資產轉變爲機構資產;2025 年,以太坊正經歷類似時刻。
主持人:你提到 2017 年比特幣的轉折點,如何與當前以太坊的情況對比?
Tom Lee:2017 年我們在 Fundstrat 的研究發現,比特幣價格從 100 美元漲到 1000 美元,主要由錢包數量和活躍度驅動,體現出強烈的網絡效應。那時機構幾乎沒有參與,我們被質疑、甚至失去客戶,但最終比特幣漲到了 12 萬美元。
今天的以太坊處境類似:很多華爾街人士仍心存疑慮,懷疑它是否是「主鏈」。但現實是,以太坊已連續 10 年零宕機,鏈上活動創歷史新高,Circle 的 IPO、Coinbase 和 Robinhood 的 Layer 2 解決方案也都建立在以太坊上。
華爾街開始意識到,以太坊正成爲金融化和代幣化的核心基礎設施。
主持人:你對今年或本輪週期的 ETH 價格怎麼看?
Tom Lee:短期來看,ETH 至少應重返去年 12 月的 4000 美元。按當時 ETH/BTC 比率 0.05 計算,照當前比特幣價格,ETH 應在 6000 美元左右。如果考慮其他國庫公司持續買入、以及美聯儲可能降息等宏觀因素,年底 ETH 有機會觸及 7000 到 1.5 萬美元區間。
長期而言,比特幣曾實現百倍增長。ETH 作爲金融化和 AI 時代的核心資產,未來空間甚至可能更大,並有機會反超比特幣。
主持人:如何估值 ETH?基於交易費用、DeFi 存儲價值還是質押需求?
Tom Lee:很難用電子表格精確預測 ETH 的合理價格,就像你無法準確預測比特幣或標普 500 的長期走勢一樣。市場定價更多反映的是對未來 5 到 10 年的預期,而不是當下的交易數據。
ETH 當前被嚴重低估。用「數字黃金」類比比特幣、「數字石油」類比以太坊雖然有參考價值,但不能拘泥於這些模型。
主持人:ETH 國庫公司會不會過熱?有沒有類似 1920 年代投資信託或 GBTC 泡沫破裂的風險?
Tom Lee:泡沫的前提是市場一致看多,而目前不論是 ETH 還是比特幣,主流情緒仍偏謹慎甚至悲觀。國庫公司只要不濫用槓桿,特別是像 MicroStrategy 那樣採用合規債務結構,就不會帶來系統性風險。
當前階段,市場更像是「過度懷疑」,而非「過度樂觀」,這正是價格上漲的土壤。
主持人:宏觀經濟方面,你擔心什麼?
Tom Lee:我擔心機構的政治化,特別是美聯儲和勞工統計局(BLS)的獨立性受到質疑。不過整體經濟其實很強勁,儘管很多機構客戶誤以爲我們正處於衰退。
過去 30 年,沒人能準確預測衰退。現在企業普遍保持謹慎,ISM 指數已連續 29 個月低於 50,類似「關稅衝擊」重置了市場信心,有助於抑制過熱。我認爲我們仍處於經濟週期的中段,甚至偏早期。
主持人:華爾街對以太坊的最大誤解是什麼?
Tom Lee:他們太依賴電子表格,專注於 Gas 費、穩定幣交易量這些細節,結果陷入「分析癱瘓」。
真正的問題不是模型怎麼說,而是戰略視角缺失。以太坊作爲合規區塊鏈的價值正日益重要,就像當年被低估的標普 500 一樣。它將成爲金融化和 AI 時代的基礎設施,而當前市場價格遠低於其真實潛力。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