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合約這些年,見過太多人一頭扎進來,抱着 “快速翻倍” 的念頭,結果沒幾個月就虧光離場。其實合約這東西,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能摸到些門道。今天就用我踩過的坑、總結的經驗,聊聊怎麼避開爆倉,實實在在賺到錢。
一、先想明白:合約到底在玩什麼?
剛接觸合約時,我總覺得這是個 “高手才能玩” 的遊戲,後來才發現,它的底層邏輯其實很樸素 —— 就是對價格方向的判斷。
你看漲,就開多單;看跌,就開空單。漲了多單賺,跌了空單賺,本質上和 “猜漲跌” 沒區別。
那槓桿是什麼?它不是放大收益的 “神器”,而是一把雙刃劍。10 倍槓桿,意味着你對的時候,利潤翻 10 倍;但錯的時候,虧損也翻 10 倍。我早期試過 20 倍槓桿,明明看對了大方向,就因爲一個小波動沒扛住,直接爆倉。後來才懂,槓桿不是用來 “賭大的”,而是在你對方向有足夠把握時,適度放大合理收益。
二、策略不是 “提款機”,是適配市場的工具
別迷信 “一招鮮喫遍天”,合約的策略好不好用,全看市場是什麼脾氣。
網格交易我用過挺久,它適合震盪行情 —— 你設定一個區間,跌到位自動買,漲到點自動賣。但這絕不是 “自動提款機”,遇到單邊行情(比如突然暴漲或暴跌),網格會頻繁觸發止損,反而虧得更多。我去年在 ETH 震盪時用網格,一個月賺了點零花錢,但後來碰上大盤急跌,三天就回吐了之前的利潤。
資金費套利算個低風險的路子。現貨和合約之間有個 “資金費率”,當費率爲正時,多單給空單付費;負的時候則相反。你可以現貨和合約反向開單,賺這個費率差。但它賺的是小錢,而且得盯盤,費率波動大的時候,也可能被行情帶偏。
對衝策略更適合波動大的時候。比如你手裏有現貨,怕跌,就開等量空單 —— 跌了,空單賺的能補上現貨的虧;漲了,現貨賺的能覆蓋空單的虧。但這不是 “穩賺不賠”,手續費、資金費都是成本,真正能賺到的,是波動中那點 “安全墊”。
三、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風險控制是底線
我見過最可惜的人,不是技術差,而是太貪,或者太犟。合約裏,爆倉往往不是因爲判斷錯了方向,而是沒守住風險的底線。
倉位管理是第一關。我現在開單,永遠不超過本金的 1%。哪怕再看好一個行情,也絕不加倉。早期我試過用 5% 的倉位開單,連續錯了兩次,賬戶直接縮水四分之一,想翻身都難。1% 的倉位,哪怕連續錯 10 次,本金也就虧 10%,還有足夠的餘地調整。
止損必須鐵律。開單的同時,我一定會設好止損點,最多容忍 3%-5% 的虧損。有次我做 BTC 多單,設了 5% 止損,結果剛開單就跌,眼看要觸發止損時,我總覺得 “再等等會反彈”,手動撤了止損。結果那波跌了 15%,直接爆倉。後來才明白,止損不是 “認輸”,是保住本金的最後一道閘。
情緒比技術更重要。連續止損後,人很容易想 “撈本”,這時候開單十有八九會錯。我現在只要連續虧 3 單,就強制自己停手,要麼覆盤,要麼乾脆關掉軟件。交易最忌諱 “情緒化補倉”,越急着翻本,越容易掉進更深的坑。
還有個鐵規矩:絕對不用生活費炒合約。我會提前留足 12 個月的生活費,剩下的閒錢纔敢放進賬戶。炒幣影響喫飯睡覺的日子,我經歷過,太煎熬了,而且在這種狀態下,判斷一定會變形。
最後想說,別迷信技術指標。KDJ、MACD 這些,我早期研究得很深,後來發現,它們只是 “過去的痕跡”,不能預測未來。真正有用的,是結合指標看市場情緒 —— 比如指標超買時,別盲目追多;超賣時,別急着殺空。
合約這東西,從來不是賭場裏的押大小。能長期賺到錢的人,靠的不是運氣,是對市場的理解,和對自己的控制。如果你剛入門,先別急着實盤,用模擬盤練 3 個月,從 1% 倉位開始,先學會不虧,再學怎麼賺。
記住,合約的利潤,本質上是你對風險的敬畏,和對紀律的堅守 —— 這比任何 “技巧” 都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