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z 預測 AI 應用生成平臺將走向專業化,而非贏者通喫。如同基礎模型市場,各平臺將在不同細分領域共存,專注於特定功能與市場,創造正和遊戲的局面。本文源自 深潮TechFlow 所著文章,由動區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不會程式就奪冠!他靠AI「Vibe Coding」橫掃200場黑客鬆戰場 ) (背景補充:OpenAI 傳豪砸 30 億美元收購「自動編程神器 Windsurf」,搶攻 Vibe Coding 大商機 ) 錯了,垂直專業化纔是未來。你是否發現, AI 應用生成平臺們正在走向一條與大家預期完全不同的路?很多人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血腥的零和遊戲,大家會在價格戰中廝殺到底,最終只剩一家獨大。但現實卻讓人意外:這些平臺不但沒有互相廝殺,反而開始各自尋找差異化的定位,在不同的細分市場中共同生存、共同繁榮。這讓我想起了大型語言模型市場的發展軌跡,同樣出人意料,同樣充滿啟發。 就在昨天, a16z 的兩位合夥人 Justine Moore 和 Anish Acharya 聯合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Batteries Included, Opinions Required: The Specialization of App Gen Platforms),他們對 AI 應用生成平臺市場的觀察讓我深受啟發。他們指出,這些平臺正在經歷與基礎模型相似的分化過程,從最初的直接競爭轉向專業化發展。這個觀察讓我重新思考了整個 AI 工具生態的發展規律,也讓我對「萬能平臺」的迷思有了更深的反思。我一直相信「不存在一個萬能的程式碼平臺能統治一切」。現在有太多人在用 AI 建構應用,他們的使用場景極其多樣化:原型設計、個人網站、遊戲開發、行動應用、 SaaS 平臺、內部工具等等。一個產品怎麼可能在所有這些領域都做到最好? 我的判斷是,這個市場必然會走向細分。為美觀登陸頁面設計的消費級應用,絕不會和企業級內部工具建構器是同一個產品。前者需要 Spotify 整合功能,會在 TikTok 上爆紅;後者需要 SOC 2 合規認證,要透過由上而下的方式賣給技術長 (CTO)。這個市場足夠大,完全能夠支撐多家估值數十億美元的公司。在特定使用場景中成為明確的第一名,專注於該場景所需的功能、整合和市場策略,這可能就是致勝之道。 PS:我自己最近下場創業,恰好做的就是垂直專業化的 Vibe coding 產品,已經快速 close 了一輪 Pre-seed 融資。如果有 VC 機構合夥人也比較看好這個方向,並且也有一些研究,歡迎加我微信(MohopeX)聊聊。我們也正在招募 founding team 成員,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結尾部分投遞履歷。 基礎模型的啟示:從替代品到互補品 回顧 2022 年的基礎模型市場,當時幾乎所有人都持有兩個錯誤假設。第一個假設是,這些模型基本上是彼此的替代品,就像可互換的雲端儲存解決方案一樣。既然你已經選擇了一個,為什麼還要費心去用另一個?第二個假設是,既然這些模型是替代品,競爭就會迫使價格降到谷底,唯一的獲勝方式就是收費更低。 但現實的發展軌跡完全不是這樣。我們看到的是向不同方向的爆發式增長。 Claude 開始深入研究程式碼和創意寫作。 Gemini 在多模態能力方面獨樹一幟,能以低價提供高效能模型。 Mistral 專注於隱私保護和本地部署。而 ChatGPT 則加倍努力成為任何想要最廣泛、最有用的通用助手的人的「大本營」。市場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而是持續開放:更多模型、更多樣性、更多創新。價格不但沒有下降,反而上漲了。 Grok Heavy 憑藉其卓越的 AI 程式碼功能和病毒式傳播的文字轉圖像模型,每月收費高達 300 美元,這在幾年前對於消費級軟體來說是聞所未聞的。 這種模式在其他領域也能看到。回想一下圖像生成領域, 2022 年人們說這是零和遊戲,或者「一個模型通喫全部」。但現在你看到 Midjourney 、 Ideogram 、 Krea AI 、 BFL 等等,都很成功,都在共存,因為每個都專注於不同的風格或工作流程。這些模型不是「更好」或「更差」,而是在藝術和功能上有自己的主張,服務於不同的創意品味和需求。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模型根本不是競爭對手,實際上是互補的。這與競相降價的底線競爭正好相反,這是一個正和遊戲:使用一個工具會增加你付費使用另一個工具的可能性。我自己的使用體驗就很能說明問題。當我需要快速生成程式碼時,我會用 Claude ;當我需要多模態分析時,我轉向 Gemini ;當我需要創意寫作幫助時,我可能會回到 ChatGPT 。每個工具都有自己的最佳應用場景,我並不覺得它們是在爭奪我的注意力,而是在不同時刻滿足我的不同需求。 AI 應用生成平臺的分化已經開始 我相信同樣的情況正在 AI 應用生成平臺領域發生。這些工具幫助你用 AI 建構完整的應用程式。很容易被表面的戲劇性衝突所吸引,比如 Lovable 對 Replit 對 Bolt 等等。但真相是,這不是贏者通喫的遊戲。市場規模巨大且還在增長,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多家突破性公司,每家都在自己的細分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Justine 在文章中提到,市場已經開始按照以下方式進行細分,每個平臺在以下某個領域獨特地「突出」: 原型製作(prototyping)平臺,專門用於快速試驗想法的工具。這些產品需要在美學、提示遵循和精細的視覺操作方面表現出色,同時提供業務邏輯的快速而粗略的實現。 個人軟體(personal software)平臺,專門為你和你的工作流程建構應用。這些產品可能會服務於技術水平最低的用戶,需要「開箱即用」,甚至可能需要一個易於編輯的綜合範本庫。 生產級應用(production apps)平臺,為團隊或公眾準備。這些平臺需要內建一套基本功能,包括身份驗證、資料庫、模型代管、支付等整合,並且能夠一鍵擴展。 在每個類別中,假設還會有針對每個用戶級別的平臺,從普通消費者到半技術的產品經理,一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