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當前幣圈處於什麼階段,市場分歧較大,不同視角下的判斷差異明顯,核心可歸納爲以下幾種主流認知,結合市場特徵來看:
1. 震盪築底期(偏謹慎視角)
從價格週期看,2022-2023 年熊市後,2024 年比特幣因 ETF 獲批等利好迎來反彈,但 2025 年以來處於高位回調後的震盪階段(如比特幣在 11 萬美元附近驗證支撐)。
主流幣(比特幣、以太坊)波動率下降,成交量較 2024 年峯值萎縮,缺乏明確趨勢;
山寨幣分化明顯,僅少數標的(如 SEI、RENDER 等有實際落地或敘事支撐的)活躍,多數仍在低位徘徊;
機構資金雖未大規模撤離,但入場節奏放緩(如 ETF 流出放緩但未轉流入),市場情緒偏向 “觀望”。
持此觀點者認爲,當前是熊市向牛市過渡的 “磨底階段”,需等待明確的突破信號(如比特幣站穩關鍵阻力位、宏觀流動性寬鬆)。
2. 復甦初期(偏樂觀視角)
從行業基本面看,部分領域已顯現積極信號:
基礎設施持續完善:SEI 等公鏈數據亮眼(交易額、用戶增長超老牌公鏈),DePIN、AI + 區塊鏈(如 RENDER)等應用落地加速;
合規化推進:XRP 等標的 ETF 審覈進入倒計時,監管框架逐漸清晰,降低了極端政策風險;
資金輪動跡象:MEME 幣(如 PEPE)被視爲 “山寨季先行指標”,部分資金開始佈局低估值標的,市場對 “下一波造富效應” 的預期升溫。
這部分人認爲,熊市已過,市場正從 “恐慌拋售” 轉向 “結構性機會挖掘”,屬於復甦初期,只是節奏較慢。
3. “分歧期”:週期模糊化,結構性特徵凸顯
更中性的看法是,當前幣圈的 “週期性” 被弱化,結構性差異更明顯:
傳統週期(牛熊交替)受宏觀(美聯儲政策、全球流動性)和監管影響更大,導致趨勢不連貫;
資金更傾向 “精選標的”:有實際需求(如 RENDER 的 GPU 計算)、合規背書(如 SEI 獲 Circle 支持)、強敘事(如 XRP 跨境支付、PEPE 的 MEME 屬性)的代幣表現分化,不再是 “普漲普跌”;
散戶與機構行爲割裂:散戶仍偏好短期投機(山寨幣、MEME),機構則聚焦合規標的(比特幣 ETF、頭部公鏈),市場缺乏統一主線。
總結
綜合來看,當前幣圈更接近 “熊市後復甦初期的震盪分歧階段”—— 既非徹底的熊市(行業基本面在改善),也未進入全面牛市(缺乏普漲動力和資金共識),而是 “局部機會與整體觀望並存”。對普通參與者而言,需更關注具體標的的邏輯(而非單純賭週期),同時警惕流動性波動和監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