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0年高中畢業,當時兩個就業選擇。一是到街道辦當辦事員,二是讓母親提前退休,他接班。他感覺去街道辦當碎催沒意思,不如去工廠學技術,工人階級的地位多高啊,於是就進廠了。

到今天,如果他在街道辦,那大概率能以副處級退休,退休金不必說了,在公園裏跟大媽們搭訕都有底氣。

2、80年代中期他25歲左右,廠長升任管理局領導,覺得他能寫會畫,在廠子裏有些屈才。所以提出將他也調到局裏,工轉幹。但老哥覺得在廠子裏每月能有至少幾十塊錢的獎金,而到局裏就是清水衙門了,所以婉言拒絕了領導的好意。

到今天,如果在局裏,那大概率是能成爲大國企的中層幹部。雖然無所謂行政級別了,但實惠是超過機關單位的,至少不會下崗。

3、90年代初,系統內部要發行原始股,一塊錢一股,以他家三口人的資歷,至少有1萬多股的指標。但反覆權衡之後,他覺得股票這玩意兒太虛,萬一將來不能上市呢?萬一賠了呢?於是就放棄了購買,轉讓指標賺了點兒錢。這股票沒兩年上市了,開盤20多塊。

4、1995年前後,北京市房改終於輪到他們系統了,單位要求買下自己的福利房。以他家的工齡資歷,兩居室最多3萬塊錢左右就能買下。但他算的是當時銀行利息10%以上,3萬塊一年就是3000多,這是實打實的損失啊。而如果繼續租公房呢,每個月最多幾十塊錢,一年才幾百塊,那買下來虧不虧啊?現在他家房子如果有產權的話價值幾百萬。

5、2000年之後單位嚴重虧損,給員工兩個選擇。一是還在單位湊合着,拿最低生活費;二是買斷工齡,拿幾萬塊錢下崗,從此兩不相欠。他覺得還是拿錢自己做生意好,於是沒用一年就賠光了。而單位在經過了兼併改革之後,成爲了超大規模國企,下崗員工全部上崗,但已經與他無關了。

6、2009年他妻子家宅基地拆遷,除補償款之外,還有按戶口每人50平米的回遷房指標。別人家的姑爺都是早就把戶口遷到丈人家戶口上,孩子也自然落戶,圖的就是多要面積。

但他當年覺得這相當於入贅,太丟人,所以不僅沒遷戶口,還把老婆的戶口給遷了出來。那結局就是拆遷款是丈人家的,回遷房也只有丈人兩口人的100平,他們三口人什麼都沒有。

7、現如今是兒子都30多了也沒結婚,一家五口人還是擠在兩居室的老破小裏,產權還不是自己的。他們很想買下,但單位早就把產權轉到資產公司名下,人家堅決不賣了。

老哥這些天跟我聊了好幾次,就百十萬的首付,問是否應該給兒子買房?能買在哪裏?他家現在的公房怎麼辦?

我好像都不好回答,只能還是讓老哥自己選擇吧。錯了很多次了,希望這次能選對!人生無處不是選擇,很多時候真的比努力重要……

$B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