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Luke,火星財經
近日,一則“Sei網絡日活躍用戶數首次超越Solana”的消息在加密社區不脛而走,配以一張醒目的數據對比圖,瞬間點燃了市場情緒。這似乎是又一個“Solana殺手”崛起的經典敘事。然而,當我們撥開數據的瞬時迷霧,會發現一個比“王權交替”更復雜、也更值得探究的故事。
故事的核心並非一次短暫的數據反超,而是關於一個新興Layer-1公鏈如何通過精妙的戰略組合,在短短數月內實現了令人側目的生態擴張。Sei的崛起,不是一場簡單的用戶爭奪戰,而是一次關於基礎設施、資本流向與技術敘事的精準示範。
增長的基石:原生USDC的“引力場”
Sei近期增長的第一個,也是最堅實的引擎,來自於Circle官方發行的原生USDC。
在公鏈的早期發展中,穩定幣是衡量其生態吸引力的關鍵指標。但並非所有USDC都生而平等。長期以來,大量公鏈依賴的是“橋接版”USDC,它們本質上是原始資產的封裝代用券,其安全性與穩定性受制於跨鏈橋的風險。而Sei選擇了一條更艱難但更正確的路——直接與Circle合作,引入官方發行的原生USDC。
這意味着Sei上的每一枚USDC都由Circle直接支持,可按1:1的比例與美元贖回,其可信度與合規性遠非橋接資產可比。正如Circle在其官方博客中所強調的,原生USDC的集成使得“開發者和用戶都能從一個完全抵押且受監管的穩定幣中受益”,併爲機構通過Circle Mint服務開闢了合規的出入金通道。
市場的反應是立竿見影的。數據不會說謊:在原生USDC上線後的短短10天內,其在Sei上的發行量便突破了1.08億美元。截至8月初,Sei鏈上的穩定幣總市值已攀升至2.16億美元,其中原生USDC獨佔81%的份額,總供應量接近1.75億美元。
這個速度意味着什麼?我們可以做一個橫向對比。根據鏈上數據平臺DefiLlama的數據,發展多年的跨鏈樞紐Polkadot生態中,USDC的總市值約爲5200萬美元。Sei用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一個老牌公鏈數倍的規模。當然,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認知,與Layer-2的巨頭相比,Sei仍有很長的路要走——Arbitrum上USDC的市值高達24.4億美元。但這驚人的初始增長速度,已足以證明原生USDC爲Sei構建了一個強大的資本“引力場”,吸引了第一波尋求穩定、高效DeFi環境的核心用戶與資金。
生態引爆:從資本入駐到場景落地
有了堅實的資本基礎,下一步便是讓這些資本“活”起來。Sei通過引入關鍵應用,爲原生USDC的涌入提供了直接的落地場景。
其中,借貸協議Yei Finance扮演了關鍵角色。Yei Finance並非憑空創造的全新物種,而是DeFi世界中久經考驗的Aave V3協議的一個分叉。這種策略顯得非常務實:它爲用戶提供了一個熟悉、可靠且代碼經過嚴格審計的平臺來停放和運用他們的USDC資產。對於早期用戶而言,安全性與熟悉度遠比未經檢驗的“創新”更具吸引力。與此同時,像Takara Lend這樣的原生借貸協議也迅速崛起,與Yei Finance共同構成了Sei生態的借貸雙引擎。
如果說DeFi協議是承接資本的“水庫”,那麼與Backpack的整合則是打開“水龍頭”的關鍵一步。Backpack是一款在Solana生態中廣受歡迎的多鏈錢包和交易所。它與Sei的全面集成,爲龐大的Solana用戶羣體提供了一個幾乎無摩擦的入口,讓他們可以輕鬆地將資產和注意力轉移到Sei上。這不僅是一個技術上的集成,更是一次精準的用戶“遷徙”引導,解釋了Sei近期活躍度激增的部分來源。
然而,鏈上的活躍度並非全部來自有機DeFi活動。一個名爲Overherd的匿名社交應用揭示了Sei增長的另一面。作爲一個處於封閉測試階段的SocialFi平臺,Overherd設計了明確的積分和獎勵系統,用戶通過發佈內容、互動可以獲得未來的代幣空投預期。這種由激勵驅動的模式,無疑爲Sei貢獻了大量的鏈上交易,儘管這些交易的價值和持續性有待觀察。這表明Sei的增長是一種混合體——既有由強大基礎設施吸引而來的真實DeFi需求,也包含了通過精準激勵吸引而來的潛在用戶。
技術敘事:並行EVM,一條不同的高性能之路
在所有喧囂的增長數據背後,是Sei最核心的技術主張——並行化EVM(Parallelized EVM)。這是它敢於挑戰Solana等高性能公鏈的底氣所在。
長期以來,區塊鏈世界面臨一個兩難選擇:是選擇以太坊EVM生態的廣度,還是選擇Solana等非EVM鏈的性能高度?Sei試圖給出第三種答案。它的核心技術“樂觀並行化”(Optimistic Parallelization),與Solana的並行處理機制有所不同。
Solana要求開發者在提交交易時,必須明確聲明該交易所依賴的狀態(即會讀取或寫入哪些賬戶),由系統根據這些依賴關係來並行處理互不衝突的交易。而Sei則更進一步,它“樂觀地”假設所有交易都是可以並行執行的,只有在執行過程中發現衝突(例如,兩個交易同時修改同一個賬戶),系統纔會回滾並重新排序衝突的交易。
這種設計對習慣了EVM環境的開發者來說更爲友好,降低了他們構建高性能應用的門檻。Sei的官方文檔宣稱,在其“雙渦輪共識”和爲並行化定製的數據庫“SeiDB”的加持下,網絡能實現亞秒級的交易最終性,理論TPS(每秒交易筆數)可達12,500。儘管在實際運行中,2000至4000的TPS是更常見的峯值,但這已使其穩居高性能公鏈的第一梯隊。
終局展望:在巨頭之間開闢新戰場
回過頭看最初那個“日活超越Solana”的瞬間。根據Nansen更宏觀的7日平均數據顯示,同期Solana的周活躍地址數(約2224萬)依然數倍於Sei(約407萬)。這證實了我們的判斷:那次超越是一次短暫的“高光”,而非一次全面的“顛覆”。
但這絲毫沒有減損Sei崛起的意義。它展現了新一代公鏈的競爭策略:不再是單一維度的技術比拼,而是基礎設施、生態策略、資本運作與技術敘事的立體化戰爭。Sei通過超過1億美元的生態基金,採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強力推動生態發展,這與Solana依賴黑客鬆文化、自下而上構建社區的模式形成了鮮明對比。
未來,隨着Ondo Finance的RWA資產USDY等更多原生項目的落地,Sei的生態厚度將進一步增加。它的目標或許從來都不是簡單地成爲另一個“Solana殺手”,而是在以太坊的EVM帝國和Solana的高性能孤島之間,開闢出一個新的、能承載大規模應用的戰場。對於那些渴望極致性能但又不願放棄EVM生態成熟工具鏈的開發者和項目方而言,Sei無疑提供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選擇。這場大戲,纔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