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幣圈老生常談但又很致命的問題:槓桿交易。簡單說就是借錢炒幣,比如你用100美元加上5倍槓桿,就相當於在操作500美元的倉位。漲的時候確實香,但一旦跌了20%,那100美元的本金就會被清算,啥也不剩。最近一有利空消息,大量使用槓桿的多頭被“爆倉”,這些清算會帶來自動的拋售,從而進一步砸盤。甚至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輪接一輪地引發恐慌拋售,把行情短時間內壓得特別狠。

這種暴跌往往會在幾天內結束,然後市場再來一個V型反彈。爲啥?因爲跌得太狠了,不少人覺得便宜了,開始抄底。有趣的是,這個“反彈”很多時候也是空頭在“補倉”導致的。原來押注幣價下跌的人,看到行情反轉,趕緊回補頭寸止損,也會推動價格上漲。

不過反彈能不能持續,得看是什麼消息引發的那一波下跌。如果是那種真正的黑天鵝,比如地緣政治突然緊張,那復甦可能就沒那麼快。但如果只是短期情緒性踩踏,那回來的也快。

說到這裏,可能有些人會問,那我該怎麼看市場現在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可以去一個網站——CoinGlass,看看有沒有大量清算。如果短時間內很多人被清算,那很可能這只是一次短期下跌,不值得你慌。相反,如果市場是因爲宏觀面的變化,比如美聯儲突然轉鷹、地緣政治突然升級,那你就得稍微警惕點了。

宏觀面的利空纔是真正影響市場的大Boss。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還有國際關係,這三樣湊一起,幣圈想漲都難。就像你再怎麼點火,沒有燃料也起不了火。今年年初其實就發生了類似的事情,比特幣ETF之類的利好一個接一個,但由於宏觀環境偏空,幣價就是漲不動。

如果你想判斷是不是宏觀在搗亂,可以對比一下股市和幣市。如果兩邊都跌,很可能是全球性的問題;但如果只是幣市跌,那大概率是圈子裏出了點小插曲。像是某個項目爆雷了、某個大V跑路了之類的,這些屬於加密圈內部催化劑。

那我們就要分清楚,看跌的催化劑是“臨時”的,還是“永久”的。比如一個NFT項目的創始人被換了,這可能只是一個小風波,搞不好還是買入機會。但如果是項目背後的團隊跑路、資金鍊斷裂,那可能就真回不來了。

再比如,有些項目會定期解鎖代幣,很多人看到就慌得要死,怕砸盤。但真相是,解鎖本身未必會砸價,很多時候價格反而提前跌了,因爲大家都搶着提前賣。解鎖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有沒有人買。如果沒有人接盤,那價格自然上不去,甚至會被個別早期大戶低價甩貨拉低價格。

不過說到這裏,也不是讓你啥都往好處想。有些事情確實是永久性利空,比如之前美國銀行系統中支持加密的渠道被關閉,那就是個硬傷。交易所和機構沒法像以前一樣隨時大額轉賬,導致流動性一下子差了很多。所幸最近這些通道正在逐漸恢復,說明資本可能又準備回來了。

所以你會發現,市場本身其實是一個不斷“嚇你一下”的過程。而我們要做的,不是每次都被嚇住,而是搞明白:這次是真的“狼來了”,還是又一次“假動作”。

最後我想說的是,不要總盯着價格跳動驚慌失措,問問自己:這個項目有沒有真的發生本質性的變化?團隊還在不在?用戶還活躍嗎?如果都還在,那大概率只是暫時的波動,不妨反着市場情緒來點操作。

總之,幣圈就是這樣一出出戲:有爆倉,有暴漲,有恐慌,有貪婪。但說到底,只有你足夠冷靜,才能在一地雞毛中找到機會。

如果你現在正經歷市場大跌,也別急着出清倉位,也別急着all in,把這次下跌當成一次功課,學着看懂它,也許纔是你投資路上的一次升級。

機會來了,資產翻倍!緊跟彪哥,輕鬆賺大錢

持續關注:ENA,INIT

#特朗普计划宣布新美联储理事 #以太坊十周年 #加密市场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