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區塊鏈行業的普遍規律和國產公鏈的發展實踐來看,存活下來的國產公鏈必定是開源項目。

1. 開源是公鏈發展的主流選擇:公鏈的核心價值在於構建開放的生態,吸引開發者參與、推動技術迭代和生態擴展。開源意味着代碼公開可查,能接受社區監督以提升安全性,也能讓開發者基於源碼二次開發,這對生態繁榮至關重要。目前主流公鏈(包括許多國產公鏈如NEO、Qtum等)均採用開源模式,這是行業共識。

2. 特殊場景下的非開源可能性較低:公鏈的本質是去中心化的分佈式網絡,若不開源,代碼透明度不足,難以獲得社區信任,也難以形成去中心化的生態協作。雖然理論上存在非開源的技術路徑,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缺乏開源特性的公鏈很難吸引足夠的開發者和用戶,長期存活的概率較低。

因此,從實際發展來看,開源是國產公鏈實現生態落地、獲得市場認可並長期存活的重要基礎,絕大多數存活下來的國產公鏈都會選擇開源模式。

1. BNB(Binance Coin):其底層所在的BNB Chain(原幣安智能鏈)是開源項目,代碼託管在GitHub等平臺,允許開發者查看和貢獻代碼。

2. TRX(Tron):波場(Tron)公鏈是開源項目,代碼開源且鼓勵社區參與開發,底層技術細節公開可查。

3. OKB(OKB Token):其所在的OKX Chain(原OKChain)是開源項目,遵循開源協議,支持開發者基於其架構進行開發。

4. NEO(小蟻幣):NEO公鏈是開源項目,代碼開源,旨在構建智能經濟平臺,開源特性促進了生態的擴展。

5. Qtum(量子鏈):Qtum是開源項目,融合了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技術特點,代碼公開,允許社區審查和貢獻。

這些國產項目對應的公鏈均屬於開源項目,開源特性有助於提升項目的透明度、安全性,並促進社區協作與生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