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的電腦屏幕泛着冷光,陳默盯着 K 線圖上那根搖搖欲墜的陰線,指尖在鼠標上懸了半分鐘,最終還是按下了平倉鍵。賬戶餘額跳動到 2031.5U,扣除手續費後,比三天前剛入金時還少了 168.5U。


“又追高了。” 他抓了把頭髮,桌上的速溶咖啡罐空了半截。這是他用三個月工資換來的 “啓動資金”,2000U 在加密貨幣市場裏像粒沙,稍不留意就會被行情的浪拍碎在沙灘上。

一、從試錯開始的腳印

最初的兩個月,陳默活得像個苦行僧。每天下班後雷打不動盯盤四小時,把所有 K 線形態打印出來貼在牆上,喫飯時都在琢磨 MACD 和 RSI 的交叉信號。他給自己定了鐵律:單筆倉位不超過 20%,止損線絕不超過 5%。


第一次像樣的盈利來自一個冷門幣種。那天深夜突發利好,他盯着分時圖上突然放量的紅色柱子,手指在買入鍵上抖了三分鐘 —— 賬戶裏只剩 1800U,這是他最後的底氣。當價格在兩小時內拉昇 30%,他顫抖着平倉,餘額跳到 2340U。那晚他沒睡,對着數字笑了半宿,不是因爲賺了 540U,而是第一次嚐到 “判斷正確” 的甜。
半年後,賬戶爬到 8000U。陳默開始記錄交易日誌,每筆操作後都寫覆盤:“今天在 ETH 突破前離場太早,恐懼戰勝了理性”“SOL 回調時加倉過早,忘了看整體市場情緒”。本子上的字跡從潦草變得工整,虧損記錄旁的批註越來越長,盈利記錄後的感嘆號卻越來越少。

二、第一次飛躍與摔落

2023 年開春,市場迎來小牛市。陳默盯上了一個剛上線的 Layer2 項目,白皮書翻了五遍,社羣裏蹲了兩週,看着它從 0.3U 漲到 0.5U,始終按兵不動。直到某天凌晨,他發現主力在悄悄建倉,掛單量突然放大三倍。


“這是信號。” 他深吸一口氣,把賬戶裏的 12000U 分三批買入。三天後,項目宣佈與頭部交易所合作,價格直接衝破 2U。當餘額跳到 58000U 時,陳默反而異常平靜,他按計劃分批止盈,最終落袋 46000U。
但驕傲總會讓人摔跟頭。他用一半資金追了個熱點幣種,沒設止損,想着 “大牛市裏回調都是機會”。結果項目方被爆出財務造假,價格單日腰斬。等他反應過來時,賬戶只剩 23000U。那晚他把交易日誌撕了重寫,在扉頁加了句話:“市場永遠不缺機會,缺的是活着等到機會的耐心。”

三、從五萬到二十萬的修行

摔過跤的陳默變得像老獵人,耐心得可怕。他不再追逐日內波動,轉而研究項目的基本面:團隊背景、技術落地進度、社區活躍度。賬戶在 20 萬門口徘徊了整整八個月,像在爬一道陡峭的坡。


真正的突破來自一次熊市末期的佈局。當時整個市場哀鴻遍野,很多優質幣種跌回發行價附近。陳默把賬戶裏的 8 萬 U 拆成 10 份,每週定投一個他跟蹤了半年的公鏈項目。最艱難的時候,賬戶浮虧 30%,他每天只看一次盤,其餘時間用來讀財報、學編程,逼自己遠離市場噪音。
轉機出現在 2024 年夏天。那公鏈突然宣佈完成重大技術升級,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擴容問題。價格在三個月裏從 1.2U 飆升到 8.6U。陳默沒有貪心,在 6.8U 到 8.2U 之間逐步清倉。當最後一筆單子成交,賬戶餘額穩穩停在 201356.7U。
他關掉交易軟件,走到窗邊。天剛矇矇亮,樓下的早餐攤冒着熱氣,環衛工在掃地。陳默突然想起兩年前那個攥着 2000U、連止損都不敢設的自己,那時總覺得 20 萬是遙不可及的山頂,真站上來才發現,最重要的不是數字的增長,而是學會在波動裏穩住心跳的能力。
桌上的新咖啡還冒着熱氣,他拿起筆在日誌本上寫下:“所謂翻倍,不過是認知和耐心的複利。”

$BTC $SOL $ETH #美国加征关税 #加密市场回调 #上市公司加密储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