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我徹底上頭了。
開始那幾天,我還老老實實看哪個幣“閒得最久”,一個一個點開試。到後面,我乾脆全都一鍵開幹,懶得精挑細選,反正放着也是發黴,不如統統丟進車間搬磚。
慢慢你就會發現一個玄學現象:
你越不看,它漲得越歡;你盯得越緊,它裝死給你看。
跟談戀愛一個道理,你要寵着它,它就給你擺爛;你裝作不在乎,它反而偷偷表現。
所以我現在已經進化成了“佛系搬磚派”:
不做計劃,不畫K線,不調倉不盯盤,甚至都不截圖發朋友圈了——
每天打開錢包,看看數字有沒有漲,沒漲?行,關掉。漲了?嘿,今晚多加一串烤串。
有人說,這算啥賺錢?慢得像烏龜爬。
我說,哥,你不懂。
這年頭,市場天天嚇你、項目輪番割你,能安安靜靜把錢“偷偷變多”的東西,已經不多了。
你把它當理財,它比理財靈活;
你把它當打工,它比你還穩定。
不漲沒事,漲一點你就開心一整天。
所以現在,只要有人問我:
“你最近在幣圈還幹啥?”
我一般都樂呵呵地回一句:
“沒幹啥,養幣呢。讓它們自個兒出去掙錢,我負責等發工資。”
#SoftStake ,真不復雜,反正幣圈都在搬磚——
只不過,有人自己搬,有人讓幣搬。
你選哪個?我反正不想再親自下工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