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金融巨頭集體將目光投向加密貨幣市場,一場無聲的博弈已然拉開序幕。渣打銀行與摩根大通,這兩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佔據關鍵地位的機構,以截然不同的姿態闖入加密領域,它們的每一步動作都在重塑行業格局,也在彼此的策略角力中定義着傳統金融與數字資產的融合路徑。

入場姿態:從“破冰者”到“轉向者”的角色分野

渣打銀行的入場帶着鮮明的“開創者”烙印。7月15日,其通過英國分支機構正式推出比特幣和以太坊現貨交易服務,並高調宣稱自己是“首家提供可交割加密貨幣現貨交易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這一動作極具標誌性——作爲“大而不能倒”的頂級銀行,渣打直接打破了G-SIB對加密貨幣現貨交易的“沉默禁區”,以合規爲盾,爲機構客戶鋪設了一條“從傳統外匯界面直達加密資產”的便捷通道。其姿態明確:以“安全、合規、可擴展”的服務解決機構對加密市場的核心顧慮,搶佔“合規現貨交易”的先發優勢。

摩根大通的入場則充滿“反轉張力”。作爲曾將比特幣斥爲“騙局”“寵物石”的“頑固派”,其CEO傑米·戴蒙的態度轉變本身就掀起了一場輿論風暴。從2021年揚言“解僱交易比特幣的員工”,到2025年計劃“全力投入加密貨幣”,摩根大通的轉身帶着明顯的“被動性”——當高盛、貝萊德通過加密ETF和衍生品賺得盆滿鉢滿時,它不得不放下成見,通過增持比特幣ETF(如貝萊德IBIT達26.3萬股)、擴容區塊鏈部門Kinexys(日均處理20億美元交易)、試水資產代幣化等“暗線佈局”,悄然構建起加密服務網絡。這種“明哲保身”與“深度參與”的矛盾姿態,既是對市場需求的妥協,也是對渣打等先行者的策略迴應。

兩者的入場姿態差異,早已埋下博弈的伏筆:渣打以“合規破冰”搶佔道德高地,摩根大通則以“後發制人”的佈局彌補時間差,在“誰能定義機構加密服務標準”的賽道上展開爭奪。

服務策略:“安全牌”與“平衡術”的路徑對抗

在服務機構客戶的核心策略上,渣打與摩根大通呈現出鮮明差異,這種差異本質是對“風險與收益”的不同權衡,也是博弈的核心戰場。

渣打將“安全與合規”作爲核心武器。它深知機構客戶對加密市場的最大顧慮是“不確定性”——怕不合規引發監管風險,怕平臺安全導致資產損失,怕操作複雜難以融入現有體系。爲此,渣打針對性設計了服務方案:機構客戶可通過熟悉的外匯交易界面直接買賣加密貨幣,無需學習新系統;反覆強調“可交割現貨”的屬性,確保交易標的的真實性與可追溯性;並提前預告將推出不可交割遠期(NDF)服務,爲機構提供對衝風險的工具。這套“現貨+衍生品”的組合拳,目標明確:打造“機構加密服務全套餐”,讓客戶“一站式”解決交易、風險管理需求,從而綁定核心機構資源。

摩根大通則玩起了“距離感平衡術”。一方面,它允許客戶購買比特幣,通過增持ETF、擴容JPM Coin結算網絡等方式深度參與加密市場——其區塊鏈部門Kinexys的交易規模已超越中小型加密交易所,持倉的加密資產敞口從100萬飆升至1630萬美元,動作激進;另一方面,又刻意保持“安全距離”,明確表示“不提供託管服務”,CEO戴蒙甚至強調“個人永遠不會購買比特幣”。這種“既參與又隔離”的策略,既是爲了規避直接風險(如資產託管的合規壓力),也是爲了爭奪“規則制定權”——通過將加密資產納入傳統金融的清算、結算體系,逐步弱化其“去中心化”屬性,讓數字資產成爲現有金融網絡的“新節點”而非“顛覆者”。

兩種策略的對抗,本質是對“加密資產定位”的爭奪:渣打想讓加密貨幣成爲“合規的新資產類別”,摩根大通則想讓其成爲“傳統金融體系的附庸”,這種定位差異將直接影響未來機構客戶的選擇偏好。

驅動邏輯:需求洪流與競爭焦慮的雙重推力

這場博弈的底層邏輯,是兩家機構對“客戶需求”與“市場競爭”的共同迴應,只是優先級與側重點各不相同。

渣打的行動核心是“被客戶需求推着走”。其CEO比爾·溫特斯直言“客戶需求的加速讓我們別無選擇”。在加密貨幣市場逐步成熟的背景下,機構客戶的配置需求已從“可選”變爲“必需”——企業需要多元化資產對衝通脹,資管公司需要新標的吸引資金,大型投資者需要佈局潛在高增長領域。渣打作爲服務全球機構的頂級銀行,若無法滿足這些需求,就可能失去客戶信任。因此,它的入場更像是“順勢而爲”:用先發優勢鎖定那些對“合規資質”敏感度最高的客戶(如跨國企業、主權基金),在需求爆發期搶佔市場份額。

摩根大通的轉向則帶着強烈的“競爭焦慮”。當貝萊德的比特幣ETF一季度吸金547億美元,當高盛的加密衍生品業務同比暴漲300%,當渣打以“首家G-SIB”的身份劃定合規標杆時,摩根大通清楚:若繼續堅守“反加密”立場,無異於將萬億美元市場拱手讓人。數據印證了這種焦慮:其持倉的貝萊德IBIT基金規模快速擴張,區塊鏈部門交易規模持續攀升,這些“身體誠實”的佈局,本質是對競爭對手的“防禦性反擊”——既要避免被市場淘汰,也要在渣打定義的“合規框架”外,探索更符合自身利益的路徑。

需求與競爭的雙重驅動,讓兩家巨頭的博弈從“要不要做”變成“怎麼做才能贏”,而它們的策略選擇,正在無形中制定加密貨幣的“機構服務規則”。

未來焦點:衍生品戰場與規則制定權的終極爭奪

現貨交易只是博弈的起點,未來的戰場將聚焦於更復雜的領域——衍生品服務與行業規則制定權。

渣打已明確釋放信號:現貨交易只是“第一步”,後續將推出不可交割遠期(NDF)服務。這一工具對機構至關重要——通過鎖定未來交易價格,可有效對衝加密貨幣的價格波動風險,是吸引大型機構長期配置的“關鍵基礎設施”。渣打的意圖很清晰:以現貨交易建立客戶信任,再用衍生品服務加深綁定,最終成爲機構加密風險管理的“首選夥伴”。

摩根大通的佈局則更具“體系化野心”。它不僅增持ETF、擴容結算網絡,還通過與Chainlink、Ondo Finance合作試水“現實資產代幣化”,試圖將傳統資產(如債券、大宗商品)與區塊鏈結合,打造“加密+傳統”的混合金融生態。這種佈局直指行業規則制定權——當加密貨幣與傳統資產的交易、清算都通過摩根大通的系統完成時,它就能成爲連接兩個世界的“樞紐”,甚至主導合規標準的定義。

此外,兩家機構在“客戶圈層”的爭奪也將加劇。渣打主攻對“合規資質”敏感的歐洲機構,摩根大通則深耕華爾街的高淨值客戶與資管巨頭,它們的服務半徑重疊之處,將上演更直接的客戶爭奪戰。

這場博弈沒有硝煙,卻決定着加密貨幣市場的“進化方向”:是成爲獨立於傳統金融的“平行體系”,還是被納入現有框架的“新資產類別”?渣打與摩根大通的每一步動作,都在爲這個答案投票。而對整個行業而言,巨頭的博弈或許不是零和遊戲——它們的競爭將推動加密市場更規範、更成熟,只是最終的規則,註定由勝利者書寫。

#稳定币监管风暴 $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