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曼昆區塊鏈
轉載:White55,火星財經
引言
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正日益走入全球主流金融體系。在中國內地,自2017年以來加密貨幣交易被嚴格限制甚至取締。然而,國際上包括美國、加拿大、歐洲以及中國香港在內的多個地區,正積極推出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合規投資產品,以滿足投資者需求,並將比特幣視爲戰略性資產的一部分。相比之下,中國內地當前對加密貨幣的全面禁令可能在短期內維護了金融秩序,但從長遠看可能錯失重大機遇 。
本文將論證:中國應當儘快在內地允許比特幣ETF合法化,讓居民通過合規金融產品投資和持有加密貨幣。這不僅可利用民間資本爲國家間接儲備戰略資產、滿足市場真實需求、防範地下灰色交易風險,還可藉助香港的監管優勢實現國家、投資者、香港市場的三方共贏。
國際趨勢:比特幣戰略儲備
據公開區塊鏈數據和法律披露,全球各國政府目前共持有約46.3萬枚比特幣,約佔比特幣總供應量的2.3%。這相當於數百億美元的主權財富,比特幣在國家資產戰略和主權積累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
其中美國和中國位居前兩位:美國政府通過多次執法行動(如Silk Road案件等)沒收了近20萬枚比特幣,並在2025年3月由總統簽署行政令將其納入戰略比特幣儲備,標誌着美國正式將比特幣視作國家戰略資產而不再拍賣處置。
中國政府則在2019年搗毀PlusToken騙局時繳獲了超過19萬枚比特幣,成爲史上最大規模的加密貨幣沒收案例之一。雖然中國大陸禁止交易和挖礦,但這些被扣押的比特幣據稱有相當一部分仍由政府控制,有分析認爲中國實際上可能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比特幣儲備持有國。
包括不丹、英國、烏克蘭等在內的一些國家也在悄然積累比特幣:不丹通過主權投資機構利用水電挖礦獲取了逾1.2萬枚比特幣,佔其GDP的30%以上,英國執法部門曾一次性查獲6.1萬枚比特幣並討論長期持有…
這些動向顯示,比特幣正從民間投機品逐步轉變爲各國政府眼中的“數字黃金”和戰略資源。
國際資本市場也在全面擁抱比特幣ETF
加拿大早在2021年就走在前列,批准了全球首支實物比特幣ETF(Purpose Bitcoin ETF),該基金上市後廣受歡迎,截至2025年初資產管理規模已達約26億加元 。此後加拿大市場相繼推出了超十支加密貨幣ETF,涵蓋比特幣和以太坊等,充分滿足了投資者希望通過傳統賬戶投資加密資產的需求 。
歐洲方面,倫敦資管公司Jacobi於2023年8月在阿姆斯特丹泛歐證券交易所掛牌了歐洲首隻現貨比特幣ETF,標誌着歐洲主要金融市場也開始提供受監管的比特幣投資渠道 。
更引人矚目的是美國市場的轉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在2024年1月首度批准了現貨比特幣ETF,使比特幣正式進入美國主流證券市場 。隨後包括資管巨頭貝萊德(BlackRock)在內的多家公司相繼發行比特幣ETF。據統計,截至2024年11月,美國市場上的比特幣ETF淨資產規模已突破1000億美元,大有追趕傳統黃金ETF之勢 。其中,貝萊德的iShares比特幣信託基金(IBIT)更是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吸引了高達749億美元資金,成爲史上最成功的新ETF之一,爲貝萊德創造了1.87億美元的首年手續費收入 。
比特幣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在美國政策轉向利好後,2024年底比特幣價格一度突破10萬美元大關,近期更創 12萬美元歷史新高。顯然,允許合規投資渠道能夠釋放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資金量,進一步鞏固比特幣作爲“數字資產之王”的地位。
綜上,全球範圍內一方面各國政府在增加比特幣儲備,視其爲戰略資產;另一方面主要金融中心正競相推出比特幣ETF等產品,把加密貨幣納入合規金融體系。中國若繼續對加密投資“一刀切”禁止,勢必在這一新興戰略賽道上落於人後。相反,及時允許比特幣ETF,將使中國居民和資本市場緊跟國際步伐,在國家戰略和金融創新上搶佔先機。
投資需求迫切:高淨值人羣與企業渴望合規投資
隨着比特幣被越來越多的機構和投資者認可,其投資價值和抗風險特性凸顯,引發高淨值人羣和企業的濃厚興趣。
從歷史業績看,比特幣自誕生以來長期回報率遠超傳統資產:過去十年其價格累計上漲超過26,000%,年均回報率高達230%左右,顯著高於同期股票和黃金等傳統資產。雖然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但長期持有者獲得了鉅額回報,使其被譽爲“21世紀表現最好的資產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宏觀經濟層面,比特幣展現出抗通脹屬性。有學術研究通過向量自迴歸模型分析了通脹與資產價格關係,發現比特幣價格在受到通脹率上升衝擊後會顯著上升,證明了比特幣具有對抗法幣通脹貶值的避險特性 。這一點類似於黃金作爲抗通脹資產的作用,但比特幣還兼具供應恆定、去中心化等特點,不受單一政府貨幣政策左右 。因此,許多投資者將比特幣視爲對衝法幣貶值和系統性風險的“數字黃金”或投資組合多元化工具。
中國的高淨值人士和企業同樣對配置比特幣表現出濃厚興趣。在全球範圍內,上市公司和資產管理機構紛紛增持比特幣作爲資產配置的一部分,例如美國的MicroStrategy公司累計購買超過15萬枚比特幣作爲現金儲備,特斯拉公司也持有相當規模的比特幣。國內方面,儘管政策禁止交易,但不少富裕階層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加密資產。
中國很多大額資金目前“無處可去”,在內地股市低迷、房地產市場動盪的背景下,這些資金正尋求新的投資出口,而香港推出的比特幣ETF“爲衆多持有人民幣的投資者打開了大門”。尤其是2022-2023年,中國A股三大股指表現低迷、房地產市場風險頻發,不少投資者開始關注海外的加密投資機會 。這說明市場對比特幣等非傳統資產有真實的配置需求。
然而,由於目前中國內地沒有合法合規的途徑來投資比特幣,這些需求被迫轉向地下或灰色渠道。
過去幾年,大量中國投資者通過離岸平臺或場外交易購入加密貨幣。有數據顯示,即使在嚴格禁令下,中國大陸仍是全球第二大比特幣挖礦國家,佔全球算力約10%,表明國內仍有相當規模的加密社區。更驚人的是,在倒閉的海外交易所FTX的用戶中,至少有8%來自中國大陸——這意味着儘管政策不允許,仍有相當數量的中國居民通過VPN等方式在海外交易所進行加密交易。此外,民間還存在通過場外市場以USDT等穩定幣換購比特幣的隱祕鏈條。這些地下行爲蘊含巨大風險:投資者容易捲入欺詐或交易所爆雷(如FTX事件),資金轉移境外也影響了外匯監管和金融安全。
與其坐視龐大的投資需求在地下滋生風險,不如將其引導到合法合規的框架內。提供一個由國家監管的比特幣ETF等產品,正是滿足需求與防範風險的雙贏之舉。
一方面,投資者可以方便地通過國內券商或銀行購買ETF產品來獲得比特幣敞口,無需擔心交易平臺跑路或資產保管風險。ETF底層資產由持牌金融機構託管,交易透明,減少了加密貨幣直接持有的技術門檻和安全隱患。
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可以實時監控資金流向和產品運作,防止洗錢等非法活動,並對投資者適當性做出要求。通過合規渠道,政府還可對相關投資收益徵稅,實現稅收收入。
簡言之,合法化比特幣ETF能夠在滿足市場投資需求的同時,將加密資產納入陽光下監管,降低金融體系遭受地下交易衝擊的風險。
把握香港機遇:合規框架下實現三方共贏
中國內地引入比特幣ETF,其實可以充分借力香港這一特殊平臺,從而做到既不違反現行監管框架,又能促進內地、香港和投資者多方共贏。
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近年來在虛擬資產領域採取了開放態度:2023年起香港實行了新的加密貨幣監管制度,允許合格交易所向零售投資者提供服務,並於當年12月和2024年陸續批准了多隻現貨比特幣和以太坊ETF在港交所上市 。這些ETF由華夏基金(香港)、易方達、博時基金等大型中資背景機構發行,直接投資於比特幣和以太幣現貨,爲亞洲投資者提供了首批受監管的加密貨幣指數化產品,
香港金融管理局和證券監管機構也多次表態支持香港打造成全球加密貨幣樞紐,吸引國際資金與相關企業進駐。可以說,香港已成爲中國參與全球加密金融的重要試驗田。
對於中國內地而言,完全可以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通過香港這個“跳板”來實現比特幣ETF的合規引入。
2025年初,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佈了進一步擴大跨境理財通的指導意見,支持大灣區內地居民購買香港及澳門金融機構提供的“合資格投資產品” 。雖然文件並未點名提及香港的加密資產ETF,但這爲大灣區居民投資香港比特幣ETF打開了想象空間。
在現有政策框架下,允許大灣區內地投資者通過理財通購買香港上市的加密貨幣ETF只是時間問題,監管層可能希望“將資金流引導至香港”來滿足投資需求。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資金仍以人民幣通過官方渠道流向香港受監管的產品,並不涉及在內地直接交易加密貨幣,形式上並不違背內地現行禁止虛擬貨幣交易的規定。實質上,這類似於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或滬深港通等機制,將內地資金合法合規地投資境外市場產品,只不過標的換成了加密資產ETF。在法律和監管可控的前提下,實現政策的突破與創新,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中國內地開放購買香港或境外的比特幣ETF,將創造三方共贏的局面:
國家戰略層面:通過引導民間資金配置比特幣,實現國家變相儲備戰略資產的目的。政府無需直接動用財政資金囤積比特幣,而是允許民衆在自願投資中持有,這實際上讓相當數量的比特幣“留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在潛在需要時也是一筆戰略財富儲備。此外,監管機構可以在產品設計中要求ETF資產託管信息透明,必要時掌握相關數據。這提升了國家對加密資產流動的瞭解和影響力。
投資者層面:內地廣大投資者終於有合法渠道投資比特幣等數字資產,滿足其資產配置和財富增值需求。通過ETF這一標準化產品,投資者享受專業機構服務和風險隔離,無需面對私人密鑰保管、交易對手違約等難題。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比特幣等爲代表的新興資產類別也爲投資組合提供了對衝傳統市場下行風險的工具。合法投資還使投資者權益受中國法律保護,避免陷入非法金融活動的糾紛。
香港及市場層面:大量內地資金經由ETF流入香港市場,有助於鞏固香港作爲全球加密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升交易所活躍度和手續費收入。香港在這一過程中充當“橋頭堡”,既獲得了經濟利益,也響應了中央賦予香港“先行先試”發展虛擬資產的政策方向。更有意義的是,內地資金的進入將提高香港加密市場的流動性和深度,吸引更多國際項目和機構來港發展,形成正向循環。這也契合香港維護國際金融中心和創新科技高地的長期利益。需要強調的是,此舉並不違反中國現有的監管紅線。內地監管機構依然可以堅持對加密貨幣在境內發行、交易、支付的禁令,而將比特幣ETF視爲一種境外證券投資產品來管理。通過制定適當的額度限制、投資者資格門檻和信息披露要求,內地完全有條件放心地“借船出海”。事實上,中國人民銀行前顧問黃益平也指出,永久禁止加密貨幣可能導致錯失很多金融創新機會,中國應研究找到有效的監管方式。允許比特幣ETF正是探索監管沙盒、擁抱創新的務實一步。
結語
當今世界,新一輪金融變革的浪潮正席捲而來,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引領的資產數字化趨勢不可逆轉。中國需要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勇敢地參與和引領這場變革。
當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已打開加密投資的大門,我們不能置身事外。比特幣ETF不應再被視爲洪水猛獸,而是可被駕馭的“水”。正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關鍵在於引導和治理。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完全可以在保護金融穩定的同時,把握住加密金融的歷史機遇。
加快在內地合法化比特幣ETF,讓居民通過合規渠道配置加密貨幣,是順應國際大勢、滿足市場需求的明智之舉。它既能讓民間資本承擔起部分國家戰略儲備的角色,又能爲投資者提供對抗通脹和分散風險的新工具,還能助力香港鞏固金融中心地位,實現國家與地區經濟的雙贏。
當然,我們也應保持審慎態度,逐步、有控制地開放相關業務。例如先在粵港澳大灣區試點,通過投資額度控制和投資者教育來防範泡沫和投機風險。同時,加快制定完善針對加密資產的法律法規,爲ETF等產品的運作提供清晰指引和底線紅線。在探索中積累經驗,在監管中不斷優化。運用創新工具服務自身發展戰略,把握未來金融競爭的主動權。保護投資者、發展市場、儲備戰略資產皆可兼得。
我們期待這一進程能夠加速到來。
參考資料:
Bradley Peak.Which countries secretly own the most Bitcoin — beyond the US and China. Cointelegraph. Jul 08, 2025
Xinmei Shen.Hong Kong’s bitcoin ETFs could open to Greater Bay Area investors under new measure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Jan 23, 2025
Martin Young.Hong Kong ETFs open the ‘door’ to Chinese RMB holders, issuers say. Cointelegraph. Apr 30, 2024
Sangyup Choi & Junhyeok Shin.Bitcoin: An inflation hedge but not a safe haven.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46 (2022)
Meagen Seatter.13 Canadian Crypto ETFs in 2025. Investing News Network. Apr 24, 2025
Albert Fox.Tokenizing the Global Periphery: HowBlockchainand U.S. Policy Shifts Are Redefining Frontier Markets. AInvest. Jul 10, 2025
Helen Partz.Bank of China ex-advisor calls Beijing to reconsider crypto ban. Cointelegraph. Feb 02,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