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穩定幣”規模衝破2500億大關。
而早在半年前的2024年底,當它的規模還停留在2000億時,就已創下15.6萬億美元的年交易額——這個數字,竟超過了VISA與萬事達卡的總和,着實令人咋舌。
“穩定幣”的原理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卻也簡單:
發行商每收到用戶1美元,就會在鏈上生成1枚穩定幣打到用戶賬戶,同時把這1美元拿去買短期國債等流動性超強的資產,隨時準備着用戶贖回,以此穩住幣值。
對用戶來說,這操作跟把錢存進銀行卡幾乎沒差。
但穩定幣畢竟是加密貨幣的一種,跑在區塊鏈上。這就讓它比傳統銀行系統厲害多了:跨境轉賬速度從天級壓縮到秒級,手續費也從“搶錢”的美元級砍到美分級,甚至更低。
靠着這天生的優勢,穩定幣硬生生在傳統金融的高牆上鑿開了裂縫,成了普通用戶眼裏的“跨境匯款神器”。到了今年,更被懂王包裝成“捍衛美元霸權的天才工具”,暗地裏打響了一場“數字殖民戰爭”。
想明白穩定幣,不只是搞懂一個新工具,更是看透一場正在改寫全球財富流向的金融暗戰。
本文先簡單聊聊穩定幣的由來,再拆解當下幾個吵得最兇的爭議點:
1. 穩定幣算不算變相增發貨幣?
2. 懂王卯足勁推穩定幣,是不是爲了給美債接盤?
3. 穩定幣能當美元增發的蓄水池,擋住通脹嗎?
4. 香港搞穩定幣,是想搶鏈上國際貨幣的寶座嗎?
穩定幣是怎麼來的?
今年突然爆火的穩定幣,其實已經有十多歲了。
2014年,Tether公司推出第一代穩定幣USDT,初衷很實在:比特幣價格波動太瘋,銀行轉賬又慢得像蝸牛,這加密貨幣交易沒法好好玩了。
用戶先把美元1:1換成USDT,再用USDT秒買比特幣,就能躲過銀行到賬時幣價早已大變樣的坑。
2019年,銀行系統終於對缺乏監管、風險暴露的加密貨幣忍無可忍,全球範圍內都不給加密貨幣交易所提供服務了,逼得加密貨幣交易轉向場外。
可這對穩定幣來說,竟是神助攻——場外交易把原來的痛點放大了一百倍,穩定幣成了唯一高效的結算工具,迎來第一次爆發:之後5年,規模從2020年的200億衝到2024年底的2000億,翻了10倍。
到這時候,穩定幣本質上還只是個技術工具。直到今年,懂王靈光一閃,發現它藏着“金融核武”的完美基因。
2025年的懂王,就算已經“三位一體”,還是被貨幣擴張受阻、財政擴張受阻、美債賣不動這一堆難題攪得睡不着。
試過全球揮關稅大棒,試過威逼利誘鮑威爾降息,試過在地緣上搞小動作,都找不到突破口。突然某天,他想通了:
穩定幣的機制天生就適合解決美債滯銷,就差個官方背書和監管規範。補上這個短板,就能打破原來的風險與效率平衡,不僅能解美債的圍,還能順帶衝破財政和貨幣擴張的阻力。
更絕的是,這麼一來,穩定幣還能被打造成新時代的“金融核武”,讓美元霸權再風光一把。
緊接着,“海湖莊園協議”升級成“賓夕法尼亞計劃”。
6月,參議院火速通過(GENIUS法案),給穩定幣的規範化發展和聯邦監管鋪平了路。
從此,穩定幣戴上“鏈上法幣”的光環,正式開啓第二次飛躍——業內保守估計,未來5年規模還能再翻10倍以上,到2030年可能摸到3.7萬億。
穩定幣火了之後,國內也掀起了科普熱。可它本身比傳統金融工具複雜些,自然就冒出不少爭議。
比如,鏈上生成1枚穩定幣算不算貨幣增發?從一個角度看,鏈下1美元換成了美債,鏈上卻多了1枚能買1美元商品的穩定幣,這就是增發;但換個角度,鏈上穩定幣能當抵押物,鏈下美債作爲儲備資產不能抵押,又好像沒增發……
前面列出的4個爭議點,雙方都搬出一堆“高深”的金融學理論,說得挺高級,卻誰也說服不了誰。
爭議的盲點:穩定幣算不算貨幣?
出現這種僵局,往往是因爲某個重要前提被忽略了。
在穩定幣的爭議裏,這個盲點就是:穩定幣算不算貨幣?
如果穩定幣的第二次飛躍只是曇花一現,始終在小範圍內打轉,沒法全球普及,那用戶遲早要贖回美元,對應的穩定幣會被註銷,儲備的美債也會重新賣掉。這種情況下,穩定幣算不上貨幣,頂多是種高級遊戲幣。
爭議的一方就默認了這種假設,壓根沒想過穩定幣可能全球普及,所以順理成章得出結論:
1. 穩定幣不算變相增發貨幣。
2. 談接盤美債更是沒影的事。
3. 穩定幣增發也影響不了實體通脹。
可要是穩定幣的第二次飛躍能順利實現全球普及呢?
留學生用穩定幣給海外學校匯款,去泰國的遊客刷穩定幣買芒果飯,阿根廷工廠用穩定幣給工人發工資……
就像20年前的美元,各國不但不拿美元換黃金或石油,反而拼命增持美元儲備。
全球普及的穩定幣,用戶根本不會拿去贖回美元,穩定幣永遠不用註銷,儲備的美債只會越積越多,儲備資產也不再需要100%凍結,比例會像銀行準備金率一樣一降再降。
到那時候,穩定幣就會完整具備貨幣的5大職能——它就是貨真價實的貨幣。
哪怕現在穩定幣離全球普及還有段距離,但在懂王的全力推動下,靠着美元世界貨幣的老底子,加上穩定幣自身高增速、高需求的勢頭,全球普及大概率是未來三五年的事。
既然有這麼強的潛力,考慮相關問題時,就得把穩定幣當成未來的貨幣來看。
爭議的另一方正是基於這點,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結論:
1. 穩定幣就是憑空增發的貨幣。現在可能不明顯,但等全球普及了,用不了多久就會暴露出來。
美聯儲現在不敢隨便印錢(QE),怕美元貶值還是次要的,主要是越來越多國家不用美元了,這纔是他們最慌的。
2000年前,美元在全球外匯中的佔比曾高達71%。
可近十年,這個比例從66%跌到57.4%,期間毫無反彈,近幾年更是跌得越來越快。再這麼下去,兩年內可能跌破55%,美元霸權就懸了。
但另一邊,美元在穩定幣中的佔比接近100%。咱們平時說“穩定幣”,其實指的就是“美元穩定幣”,都不用特意說全稱。
這也難怪他們急着“讓美元霸權再次偉大”,(GENIUS法案)能火速通過也就不奇怪了。
等穩定幣全球普及,它會成爲全球新型外匯儲備,而且是各國甩都甩不掉的那種。到時候,美聯儲再印錢(QE)買自家穩定幣,各國也只能眼睜睜看着自己的財富被薅走。
別覺得這不可能——20年前,美聯儲印錢買自家國債,不也被認爲是不可思議、突破下限的事嗎?可現在,早就見怪不怪了。
2. 懂王推穩定幣,其中一個動機就是解決美債賣不動的困局。
有人說,2500億的穩定幣規模,在36萬億的美債面前就是杯水車薪,所以懂王不可能是爲了給美債接盤。
能說出這種話的,基本是金融小白。
至少20年前,美聯儲主席還是格林斯潘的時候,他們就想明白了美債的玩法——靠美元霸權,美債能一直“借新還舊”,本金永遠不用還。
這20年來美債規模一路膨脹,就是最好的證明。只要新債能賣出去,不管多少萬億到期,都不是事兒。
咱們從新聞裏看到,美國國會每年都爲美債上限吵得不可開交,最後好不容易纔突破,甚至偶爾導致政府短期停擺。但說白了,這更像是給全球演的戲,彰顯美國是“信用大國”,美債不是隨便增發的;實際上,這是在野黨的福利,每年有一兩次機會勒索執政黨。
據統計,1960年以來,美國債務上限平均每8個月就上調一次,至今已經調了103次。
經常看到有人說美國債務壓力大,“光是每年付利息就超過1萬億”。殊不知,人家的“債務壓力”其實就只有利息。
36萬億美債,簡單按4.2%算,一年利息也就1.5萬億出頭。
2500億在36萬億面前確實不算啥,但在1.5萬億的利息面前,可能就舉足輕重了。
他們現在的問題是美債滯銷,不是一美元都賣不出去。解決“滯銷”,從來不用全盤接盤,只要填上需求缺口,甚至只要擡高需求預期,問題就迎刃而解。
而且穩定幣保守估計未來5年還要翻10倍以上,再按2500億來算,就太刻舟求劍了。
3. 穩定幣增發暫時還影響不了實體通脹,但該來的總會來。
而且隨着全球普及,前面該通脹卻沒通脹的部分,會慢慢“補脹”。只不過這“補脹”不一定發生在美國,穩定幣花在哪,通脹就可能出現在哪。
說白了,還是老套路——讓全球爲美國的通脹買單。
穩定幣發行商多是私企,這步棋很高明。它能巧妙地把“擴表”從美聯儲轉移到私企,讓那些死讀書的經濟學家一時反應不過來。畢竟他們還抱着一兩百年前的西方經濟學教條,只認“美聯儲擴表-美元貶值-通脹”這所謂的鐵律。
一場精心設計的“貨幣變形記”
其實跳出金融層面,單看懂王的動機,這些爭議可能就簡單多了。
推動穩定幣這事兒,已經上升到修改“海湖莊園協議”的層面,屬於核心戰略。如果不是爲了讓穩定幣全球普及,只是短期給國債接盤、緩衝滯銷壓力、找個臨時池子擋擋短期通脹,犯得着這麼大動干戈嗎?
反過來,衝着全球普及去,不僅能解決美債滯銷,還能“讓美元霸權再次偉大”,讓全球爲美國通脹買單,進而破解財政和貨幣擴張的困局——這纔是商人會算的賬。
說白了,“賓夕法尼亞計劃”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貨幣變形記”。
香港穩定幣的使命
國內的移動支付在全球都是獨一份的,“美元穩定幣”想靠交易便捷打進中國市場,基本沒門。
但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美元穩定幣”自帶先進的移動支付體系,對外方便進出口和出遊,對內能對抗通脹,吸引力足夠大。
甚至不少發達國家,也很難抵擋住這種誘惑。
這就能讓美元披着穩定幣的外衣,重新奪回全球外匯儲備的滲透率。
而且區塊鏈能繞開銀行系統,穩定幣能輕鬆鑽進一些有資本管制的國家,達到以往美元都到不了的地方——這就是“讓美元霸權再次偉大”。
這既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貨幣變形記”,也是一場暗地裏的“數字殖民戰爭”。
“用魔法打敗魔法”通常只存在於故事裏。當對手太強時,最好的選擇可能是“以魔法抗衡魔法”。
歐盟緊急立法,一邊限制“美元穩定幣”流通,一邊加緊研發“歐元穩定幣”;日本也一邊放鬆監管,一邊探索“日元穩定幣”。他們寧可自己建個小池塘,也不願跳進美元的海洋,成“數字美元的殖民地”。
可魔法未必能抗衡魔法,有時候學了別人的魔法,反而更容易成別人的養料。
比如韓國在“韓元穩定幣”上就進退兩難:一方面想靠它對抗“美元穩定幣”的鏈上擴張;另一方面,韓國有部分資本管制,“韓元穩定幣”會給兌換“美元穩定幣”開方便之門,加速資本外流。
對我國來說,“離岸人民幣穩定幣”是條可行的路。保守說,是種防禦;樂觀說,可能是制衡“美元穩定幣”全球金融殖民的關鍵。它既能繞開美元的SWIFT系統,又能吸引“一帶一路”國家用“離岸人民幣穩定幣”付款,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而基於資本自由流通的港幣,推進“港元穩定幣”,就是塊不錯的“試驗田”。
所以香港穩定幣的使命,主要是防禦和制衡,而非主動爭奪鏈上國際貨幣地位。
要是想主動爭奪,就不會等美國(GENIUS法案)在參議院走完流程,才發第一張中資背景的虛擬資產交易牌照。要知道,香港(穩定幣條例)5月就正式通過了,進度比美國快多了。
要是想主動爭奪,也不會千挑萬選後,讓國資背景的國泰君安國際先下場。這是在表明,我國推穩定幣,不是像美國那樣玩“擴錶轉移”的把戲。
說到牌照,最後順便科普幾個知識點:
1. 最近股價暴漲的國泰君安國際,拿到的是虛擬資產交易牌照,還不是正式的穩定幣發行牌照。這是香港第11張虛擬資產交易牌照,前10家都是外資或港資背景。正式的穩定幣發行牌照要等8月1日(穩定幣條例)實施後才發,首批只有3~5張,比虛擬資產交易牌照稀罕多了。
2. 國泰君安國際股價暴漲,主要是估值層面的邏輯:包括未來作爲巨大流量入口的價值、更高的交易手續費利潤、稀缺牌照的價值(有國資背景,大概率能拿到正式的穩定幣發行牌照)。情緒層面倒是次要的。
3. 對內地跨境電商巨頭來說,穩定幣牌照意味着拓寬境外市場的大機會。所以京東的JD-HKD港元穩定幣纔會擠進5家機構的名額,進入金管局穩定幣沙盒測試。但要注意,進了沙盒不代表一定能拿到牌照。
一場以“高效支付”爲名的實驗,正在悄悄改寫貨幣戰爭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