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jawor, 加密 KOL

編譯:Felix, PANews

「人類的大腦天生善於講故事。而經濟則是建立在人類決策的基礎之上。」

——羅伯特·J·席勒(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1. 敘事作爲市場引擎

2017 年 12 月,發生了一件奇怪的事。那些從未關心過加密市場的朋友開始詢問如何購買比特幣。不是因爲他們讀過白皮書,其甚至不瞭解區塊鏈是什麼。他們只是聽到了一個故事:他們認識的某個人賺了改變人生的錢。

這就足夠了。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J·席勒所稱的敘事經濟學中,加密貨幣是最肥沃的土壤:對市場行爲造成影響的感染力敘事,絲毫不亞於甚至超過利率或 GDP 等傳統宏觀因素。

散戶改變了遊戲規則。在傳統金融領域,資本通常通過結構化的渠道流動:基金經理、分析師、投資者報告。而現在,資本通過 meme、病毒式帖子和 Telegram 優質羣組流動。敘事已成爲新的基本面。而在加密貨幣領域,這一點體現得最爲明顯。

當市場升溫時,敘事成爲資本配置的重要因素。不是白皮書,不是資產負債表,而是信念。

核心論點是:加密市場的波動並非取決於技術、用戶增長或收入(至少在初期不是如此)。它取決於信念,而信念建立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之上。

2. 敘事如何發揮作用:帶有資本的病毒

羅伯特·席勒認爲,經濟敘事的傳播就像病毒一樣。最強大的敘事不一定真實——只是具有傳染性。它們訴諸着情感、身份認同感以及 FOMO 心理。而在加密貨幣領域,這種傳播是即時、全球性,並且通過算法得到放大。

一個典型的敘事通常始於一個種子想法:比特幣是數字黃金。以太坊是世界計算機。DeFi 是新的銀行系統。這些想法簡單、直觀且情感上具有吸引力。一旦這樣的敘事流行起來,它就會開始重塑人們的價值觀念。

一個強大加密敘事的生命週期通常遵循以下軌跡:

  • 一個敘事誕生:有人寫了一篇博客文章,一位關鍵意見領袖暗示了一種趨勢,或者一位魅力四射的創始人闡述了一個願景。

  • 這個敘事通過社交平臺、YouTube 頻道和 Discord 傳播開來。

  • 隨着敘事的影響力增強,它會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即使鏈上沒有任何變化,相關資產也感覺更有價值。

  • 資本涌入,追逐這個敘事。

經常有人在技術背景下談論網絡效應。但敘事本身也具有網絡效應。人們越相信一個故事,它就越真實:在社會層面、經濟層面,最終在金融層面都是如此。

有兩個關鍵要素能讓一個敘事更具感染力:

  • 一張熟悉的面孔:一個能代表這個敘事的人物。想想中本聰的神祕、Vitalik 的智慧,或者 Anatoly 的產品力。人們會被面孔所吸引。

  • 一個熟悉的情節:偉大的敘事往往與人們熟知的故事情節相呼應。比如弱者逆襲、反叛者、革命。加密貨幣完美契合這些主題。它反銀行、反體制、支持自由。

歸根結底,在加密領域,敘事並非產品之上的附加層。敘事就是產品本身。

3. 案例研究:敘事創造市場

比特幣:數字黃金

2020 年,比特幣本身並未發生變化。變化的是人們對它的看法。主流敘事從「點對點現金」轉向了「數字黃金」。突然間,比特幣被定位爲抵禦通貨膨脹的手段,在印鈔時代成爲避風港。吸引 MicroStrategy 或特斯拉的並非比特幣的技術,而是這一理念。

中本聰的神祕傳說也起到了作用。這位消失的創始人讓故事更具吸引力。這不僅僅是代碼——而是一場運動。

以太坊:世界計算機

以太坊推出時幾乎沒有可用的 dApp。但其理念——任何人都能構建不可阻擋的應用程序的去中心化平臺——極具吸引力。「代碼即法律」這一說法深入人心。市場購買的並非實際使用情況,而是潛力。

以太坊變得有價值,不是因爲其現狀,而是因爲其承諾。

2020 年的 DeFi 之夏

DeFi 之夏期間,收益率高得離譜。但核心驅動力並非年利率(APR),而是敘事:無需許可的金融,成爲自己的銀行,不受銀行或國界限制的金融原語。這一理念迅速傳播開來。大多數協議幾乎沒有收入,用戶寥寥無幾,代幣經濟也存在缺陷——但這無關緊要。敘事本身足以凌駕於現實之上。

NFT 作爲文化所有權

爲何有人願意花數百萬美元購買一張 JPEG 圖片?因爲 NFT 並非關於圖片本身——而是關乎身份。其敘事簡單而誘人:數字所有權將重新定義藝術、音樂和地位。擁有一隻「無聊猿」並非出於審美,而是爲了彰顯身份。

敘事本身比產品更重要。這就是它成功的原因。

2023 - 2024 年的 AI 代幣

一些產品功能匱乏、收入爲零的項目,僅僅因爲一句「AI + 加密貨幣 = 未來」就一路飆升。在傳統金融(TradFi)中早已炙手可熱的 AI 概念,如今也流傳到了加密貨幣領域,並帶來了大量的投機資本。實用性並不重要,敘事纔是關鍵。

名稱中帶有「代理」字樣的 meme 代幣暴漲 10 倍。各創始人紛紛在路線圖中加入了「AI」。投資者看好其潛力,即便當下只是空談。

4. 爲什麼加密市場特別容易受敘事驅動

加密貨幣缺乏傳統的估值基準:沒有資產負債表,沒有市盈率,也沒有監管文件。這使得該領域特別容易受到敘事而非基本面的影響。

此外:

  • 這是一個以散戶爲主、靠炒作繁榮的市場。

  • 通過社交媒體迅速傳播的 meme 文化。

  • 代幣的流動性以及無需許可即可上市。

這些因素爲敘事驅動的價格行爲創造了完美的培養皿。在其他市場,敘事只是附帶現象。而在加密貨幣領域,它們卻是動力所在。

加密貨幣的價格並非基於現狀,而是基於可能的未來。

5. 優勢:交易敘事

在敘事驅動的市場中,優勢源於早期的識別。

聰明的交易員和基金不只是分析圖表或閱讀代碼。他們關注社交層面:誰在發推文,meme 的密集度如何,是否有情感互動,以及敘事是否從小衆走向主流?

以下是一些熱門敘事:

  • 模塊化區塊鏈:「新的設計空間」

  • Solana 成爲新的以太坊:「快速、便宜且乾淨」

  • RWA:「收益與合規兼顧」

  • 代理式去中心化金融:「爲你思考的 AI 協議」

每個敘事都遵循相同的生命週期:

  • 火花:這個想法在 alpha 聊天和早期討論中出現。

  • 蔓延:有影響力的人將其放大。

  • 狂熱:每個人都參與其中,代幣暴漲。

  • 幻滅:產品未能交付,興趣消退。

  • 退出或進化:敘事要麼消亡,要麼轉型。

時機至關重要。如果你在第二階段進入,在第四階段之前退出,你就是在順勢而爲。錯過週期,你就只能揹負敘事的「包袱」。

6. 能投資敘事嗎?

當然可以。實際上,在早期加密貨幣投資中,敘事是爲數不多的合理框架之一。

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提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觀點:忽視敘事就是忽視宏觀力量。在加密貨幣領域,這一點被放大了。敘事不僅反映市場,還創造了市場。

隨着加密貨幣逐漸靠近傳統金融,一些噪音可能會減弱。但這個領域始終會吸引投機者、夢想家和建設者,他們更看重願景而非指標。

在加密領域,最成功的人並不總是最出色的工程師,而是最善於解讀市場情緒的人。

所以要長期關注敘事,留意社區動態(CT),關注最新趨勢。敘事可能並非編碼而成,而是書寫而成。

如果加密貨幣就是一個大敘事,或許最出色的交易員就是那些提前閱讀幾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