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記住一個詞:未來輸入性通脹。
昨晚美國公佈了通脹數據,CPI符合市場預期,核心CPI略低於市場預期——按道理這是好消息,但市場卻不這麼看。
第一,分項數據顯示通脹的影響正在顯現。像窗簾、地毯、家電、運動用品、玩具這些進口商品,價格漲幅都很顯著;尤其是家電價格飆升了1.9%,創近4年最大漲幅——容易受到特朗普關稅影響的商品開始出現明顯漲價。雖然車價下跌幫忙“控了下大局”,但整體來看,通脹結構正在悄悄改變。雖然通脹數字看着並不嚇人,但已經能嗅到“關稅正悄悄推動物價上行”——這也是開頭我們爲什麼加前綴“未來、輸入性”的原因,這一輪的通脹和美聯儲過去抗擊的通脹不一樣(不是需求端火熱造成的)。
第二,根據我們初步計算,即將於月底公佈的6月份核心PCE通脹率(美聯儲青睞的通脹指標)可能保持在2.7%左右,或者可能微升至2.8%。單看一個月的數據沒什麼,但把4月(2.6%)、5月(2.8%)、6月這三個月的數據串連起來看,趨勢不容樂觀。這就是爲什麼美聯儲不會根據一次的數據做出決策,而是要看趨勢。美聯儲內部“我們需要更多證據”的陣營可能會在本月底的會議上再次佔據上風。
第三,目前還沒到“全面通脹”的狀態,很多企業手裏還在清庫存(之前關稅未生效時的貨),真正的價格壓力,可能要到7月或8月才明顯。
第四,數據出爐後,市場不再認爲美聯儲會7月降息,並且對9月降息的預期從“幾乎板上釘釘”降到了“50%左右”。
第五,市場走出了“美元上漲,一切皆跌”的經典結構,過去每天早間熟悉的一幕又出現了。更危險的是,本輪美元上漲伴隨着美債收益率飆升,30年期美債收益率已經觸及了5%,這比短端利率高更可怕。
記住本文開篇第一句話,它不會讓你一夜驚醒,但它會在你沒察覺的時候,悄悄改變這個世界的定價邏輯。#CPI数据来袭 $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