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公佈的CPI高了一點,但核心CPI(不算食品和能源)反而低了。坦白說,這些經濟指標像CPI、PPI、GDP、PCE……我基本不太看,原因很簡單:它們都是滯後的數據,等你看懂了,市場早就反應完了,投資上也沒啥優勢。

比起盯着一次兩次的降息,更重要的是看大方向。爲什麼市場能頂住那麼多不確定性、還越漲越高?背後的推手其實是“增長+通脹”模式——財政赤字不斷擴大,錢花得越來越猛;而美聯儲,也越來越偏鴿派了,尤其是鮑威爾之後的時代,風格正在悄悄轉變。

其實,美聯儲從來就不是被動看數據做決定的。他們有自己的盤算。過去CPI連續幾個月下降,他們沒怎麼動;現在通脹稍微上來一點,他們也不會急着變臉。

對投資來說,最理想的環境不是低通脹,而是溫和、穩定上漲的通脹——漲得不快不慢,剛好能保住資產的實際收益,又不至於逼美聯儲出手。這種狀態,纔是真正的“資產甜蜜期”。

你只需要知道的是,沒有什麼能阻止這趟列車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