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化股票崛起,提供投資特斯拉、輝達等公司的新途徑。本文探討其運作原理、與 ETF 的相似性,以及潛在的監管風險與隱憂,分析智能合約是否將改變傳統金融。本文源自 Prathik Desai 所著文章,由 Block unicorn 整理、編譯及撰稿。 (前情提要:美股代幣化的陽謀:用「監管紅利」虹吸「全球流動性」 ) (背景補充:SEC警告「美股代幣化」,Hester Peirce:證券代幣仍是證券,正與Robinhood接觸中 )   在 1980 年代末,內森·莫斯特 (Nathan Most) 在美國證券交易所工作。不過,他不是銀行家也不是交易員。他是一位物理學家,曾在物流產業工作多年,負責運輸金屬和商品。金融工具並不是他的起點,實用系統纔是。 當時,共同基金是一種獲得廣泛市場敞口的熱門方式。它們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但也有延遲。你無法在交易日中隨時買賣。你下了訂單,然後等到市場收盤才能知道成交價格(順便說一句,它們至今仍以這種方式交易)。這種體驗感覺過時,尤其是對於那些習慣於即時買賣個股的人來說。 內森提出了一個變通方案:創建一個追蹤標普 500 指數但像單一股票一樣交易的產品。將整個指數打包成一種新形式,然後在交易所上市。該提議遭到了質疑。共同基金的設計初衷並非像股票那樣買賣。相關的法律框架當時並不存在,市場似乎也不需要它。 他還是繼續推進了。 代幣化股票 1993 年,標普存託憑證 (SPDR) 以 SPY 的代碼首次亮相。這本質上是第一支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一種代表數百支股票的工具。最初被視為一個小眾產品,它逐漸成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證券之一。在許多交易日,SPY 的交易量超過它所追蹤的股票。一個合成結構獲得了比其基礎資產更高的流動性。 今天,這個故事再次顯得重要。不是因為又一支基金的推出,而是因為鏈上發生的事情。 Robinhood、Backed Finance、Dinari 以及像 Republic 這樣的投資平臺開始提供代幣化股票——基於區塊鏈的資產,旨在反映特斯拉 (Tesla)、輝達 (NVIDIA),甚至 OpenAI 等私營公司的價格。 這些代幣被宣傳為一種獲得敞口而非所有權的方式。沒有股東地位,也沒有投票權。你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購買股權。你持有的是與股權相關的代幣。 這一區別很重要,因為這已經引發了爭議。 OpenAI 甚至到馬斯克 (Elon Musk) 都對 Robinhood 提供的代幣化股票表示了擔憂。 Robinhood 執行長特內夫 (Tenev) 隨後不得不澄清,這些代幣實際上讓散戶投資者接觸到了這些私人資產。 與公司本身發行的傳統股票不同,這些代幣是由第三方創建的。有些聲稱持有真實股票作為託管,提供 1:1 的背書。其他則是完全合成的。體驗感覺熟悉:價格像股票一樣波動,介面類似於經紀商應用,儘管其背後的法律和財務實質往往較薄弱。 儘管如此,它們仍然吸引著特定類型的投資者。尤其是在美國以外的投資者,他們無法直接投資美國股票。如果你住在拉哥斯、馬尼拉或孟買,並且想要投資輝達,通常需要一個外國經紀帳戶、較高的最低餘額和較長的結算週期。 而鏈上交易的代幣則追蹤基礎股票在交易所的步伐。代幣化股票省去了交易過程中的摩擦。想想看,沒有電匯,沒有表格,沒有門檻。只需一個錢包和一個市場。 這種訪問方式感覺新穎,儘管其機制類似於更古老的東西。 但這裡有一個實際問題。許多這類平臺——Robinhood、Kraken 和 Dinari——在美國以外的許多新興經濟體中無法營運。例如,目前尚不清楚一個印度用戶能否通過這些途徑合法或實際購買代幣化股票。 如果代幣化股票要真正擴大全球市場的准入,摩擦不僅是技術上的,還將是監管、地理和基礎設施方面的。 衍生品的運作方式 期貨合約長期以來提供了一種在不觸及基礎資產的情況下進行交易的方式。選擇權讓投資者表達對波動性、時機或方向的看法,通常無需購買股票本身。在每種情況下,選擇權產品都成為投資標的資產的另一種途徑。 代幣化股票的出現也帶著類似的意圖。它們並不聲稱比股票市場更好。它們只是提供了另一種投資途徑,特別是對於那些長期被排除在公共投資邊緣的人來說。 新的衍生品通常遵循一個可識別的軌跡。 起初,市場一片混亂。投資者不知如何定價,交易員對風險猶豫不決,監管機構則退後觀察。隨後,投機者蜂擁而至。他們試探底線,拓展產品範圍,並利用低效套利。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產品被證明有效,就會被更多主流參與者採用。最終,它成為基礎設施。 這就是指數期貨、ETF,甚至 CME 和幣安 (Binance) 上的比特幣衍生品的發展歷程。它們一開始並不是為所有人設計的工具。它們始於投機的遊樂場:更快、風險更高,但更靈活。 代幣化股票可能遵循相同的路徑。最初由散戶交易者使用,追逐難以觸及的資產敞口,如 OpenAI 或 IPO 前的公司。然後被套利者採用,利用代幣與其基礎股票之間的價格差。如果交易量持續增長,基礎設施成熟,機構投資者也可能開始使用它們,特別是在合規框架出現的司法管轄區。 早期活動可能看起來嘈雜,流動性不足,價差較大,週末價格缺口明顯。但衍生品市場往往是這樣起步的。它們絕不是完美的複製品。它們是壓力測試。是市場在資產本身調整之前發現需求的方式。 這種結構有一個有趣的特點或缺陷,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 時間差。 傳統股票市場有開盤和收盤時間。即使是基於股票的大多數衍生品也在市場時間交易。但代幣化股票並不總是遵循這些節奏。如果一支美國股票在週五收盤時價格為 130 美元,而週六發生了重大事件——比如財報洩露或地緣政治事件——代幣可能開始對此作出反應,儘管股票本身是靜止的。 這使得投資者和交易者能夠將股票市場關閉時傳來的消息考慮在內。 只有在代幣化股票的交易量顯著大於股票本身的情況下,時間差才會成為問題。 期貨市場通過資金費率和保證金調整來應對這種挑戰。ETF 依靠授權參與者和套利機制來保持價格一致。到目前爲止,代幣化股票至少還沒有這些系統。價格可能出現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