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過去這四個月的行情,可以簡單分成四個階段來看:
1. 一路上漲,直上雲霄
2. 高位震盪,小幅回調
3. 觸底反彈,走勢模糊
4. 突破趨勢線後繼續上漲
其中,前三段我大致判斷都還算準確,唯一失誤的,是第三階段——也就是行情到底是反彈還是真反轉,當時我看錯了。
爲什麼會錯?不是沒依據,而是“主力”也看錯了。別看他們平時風光,遇到這種宏觀變量爆發的時候,他們也得隨風而動。
第三階段我爲什麼看成反彈?因爲在第二階段,主力資金基本已經高位出完了,他們本來打算來一波深蹲洗盤,於是我判斷這是短期反抽,行情沒翻身。
但誰知道,突然美國那邊搞了個“大而美”計劃,釋放了不少政策利好,市場信心回來了,錢也跟着涌進來了。連原本看空的主力資金都重新進場了,震盪一陣後,又趕上降息消息放出,再加上市場上空頭太多,主力乾脆直接選擇拉盤,行情掉頭向上。
很多人以爲主力啥都能控制,其實不然。在這種快速變盤的環境裏,連主力都來不及慢慢吸籌,只能邊拉邊建倉,操作難度也上去了。
就說昨天,HYPER 這幣有點妖了,直接連續上漲,像極了當年的 TRB。現在市面上的山寨幣不是沒波動,就是沒持續性,像這種熱錢瘋狂涌入、短期逼空的幣,已經不多了。尤其現在一小時結算的資金費,很多莊都封不住,漲個兩三根就歇了。HYPER 能連續拉,說明背後真有熱錢在推。
說白了,這種幣其實就像 meme 幣的玩法,但操盤手段更兇猛。韓所效應疊加強莊控盤,簡直就是對散戶錢包的定向收割器。
當下整個加密市場,說實話,難度已經是“地獄級”。
山寨、主流、meme,每天都有新幣冒出來,選幣完全靠蒙顯然不行了。尤其機構和VC都進場後,各種解禁項目鋪天蓋地,散戶被收割得連根都沒了,連機構自己現在都卡着出不去。
接下來怎麼選幣?就看兩點:誰真的能賺錢?誰願意分錢?
再說直白點,就是看兩個核心指標:
• Fees(手續費):用戶願不願意用它,能不能從用戶那收上錢;
• Revenue(收入):協議自己到底能留下多少錢,分給誰?
比如你看 Uniswap,日手續費好幾百萬美金,但它的收入是零。爲啥?因爲賺的錢都給了做市商、創始團隊,協議本身啥也沒留下,UNI代幣持有者只能拿去投投票,壓根沒收益。所以它長期趴在底部不動。
再看看那些真正有 Revenue 的協議,比如有的協議每天都能有真實進賬,這類代幣往往更抗跌、也更容易漲。因爲團隊有收入,就能幹三件事:回購、銷燬、分紅,持幣人才有實實在在的收益。
一句話總結:
• Fees 高,說明協議有人用,是個能賺錢的生意;
• Revenue 高,說明協議願意分錢,是個靠譜的項目;
• 沒收入、沒產品、光吹牛的項目,再熱也是泡沫。
所以現在的選幣邏輯,別看熱度、別聽故事,看產品現金流,看協議分潤機制。能靠產品活下來的,纔是真正能穿越牛熊的“硬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