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數據成爲最有價值的資源,而誰能真正解鎖它,將定義下一個十年
技術發展的歷史總會出現這樣的節點:創新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我們經歷過撥號上網不堪重負的 Web1 時代,也看過視頻流媒體如何迅速取代傳統有線電視,更親眼見證雲計算徹底顛覆軟件部署和開發方式。
今天,這種基礎設施滯後的現象再次發生。而這次,主角是數據。
數據:價值萬億卻沉睡未醒的資產
從 AI 到 IP,再到各類 Web3 應用,數據正逐漸成爲推動全球經濟的核心資源。它是一種資產類別,一種生產資料,也是一種新的經濟組織形式。摩根士丹利預測,到 2032 年,高質量 AI 訓練數據市場將超過 170 億美元;而整體數據市場的規模已經突破 3 萬億美元。
但令人諷刺的是,這種鉅額價值的資源,今天大多數依然處於沉睡狀態:
被困在封閉平臺中,無法被發現和使用;
被分散在結構不同的系統中,無法組合或複用;
沒有有效的市場機制來進行授權、定價與流通。
這就像 20 世紀初的石油資源一樣,明明遍地是金,卻沒有煉油廠、加油站和物流網絡把它真正變成可以流通的經濟價值。
AI 的瓶頸,不在算法,而在數據
今天,AI 模型對高質量結構化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最有價值的數據資源都掌握在少數幾家科技巨頭手中。全球約 95% 的訓練數據由五家公司控制,而開放的數據往往是網頁爬取的結果,噪聲大、重複多,法律風險也越來越高。
這不僅使得 AI 模型效果受限,也讓整個行業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
開源模型不得不依賴低質量的訓練數據;低質量數據的問題在於其數據的準確性難以驗證,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存在偏差。用低質量數據集來擴展 AI 幾乎是不可能的。
數據生產者得不到激勵,數據稀缺進一步加劇;
法律糾紛頻發,AI 公司面臨版權不清晰的巨大風險。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訴訟,是因爲一些大型 AI 所使用的訓練數據是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獲取的。大多數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數據被用來訓練 AI。這其中蘊含着巨大的價值,但卻被大型科技公司提取並壟斷。
鏈上存儲方案:“補丁”太多,“系統”太少
面對這些問題,已有不少解決方案嘗試彌補數據基礎設施的缺陷。但多數仍然是“拼湊式”的短期應對,缺乏系統性、集成性和可持續性。例如:
Ethereum Blob Space(EIP-4844):只提供 18 天的臨時存儲,2025 年可能完全耗盡容量;
Celestia:實現了“數據可用性層”,但不支持結構化數據的組合與長期存儲;
Filecoin:數據檢索慢、非永久,智能合約無法直接調用其存儲的數據;
Arweave:存儲價格高度波動,性能與驗證性弱,計算層 AO 依賴中心化橋接;
Story Protocol 等 IP 項目:專注 IP 資產的上鍊與管理,但缺乏與數據網絡的深度集成,不支持其他應用構建;
Walrus:部署於其他區塊鏈之上,成本高,功能受限,存儲不永久,適配性弱。
它們分別解決了某些環節的問題,卻無法提供一個結構化、原生可組合、可執行的數據基礎設施。
但Irys在這裏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更智能的激勵機制: 通過受控分區平衡存儲供給與礦工收益,保障穩定性與長期健康發展。
更靈活的存儲方式:同時支持短期與永久存儲,按需付費更靈活。
數據原生的智能合約能力:唯一支持智能合約直接讀寫鏈上數據的網絡,數據與合約原生融合。
快速可靠的數據訪問:提供即時存取與高在線率保障。
可預測的低成本定價:定價錨定硬盤成本,當前約爲 $2.5/GB,永久存儲預計低至 $0.03/GB。
爲數據與執行協同而生的網絡
Irys 正是爲解決上述根本問題而設計的下一代鏈上數據網絡。
一體化架構:從存儲到執行,全部原生集成
鏈上永久存儲:數據一經上傳,即可長期保留,且可以被檢索、索引、複用;
智能合約原生訪問數據:無需依賴外部橋接或預言機,合約可以直接讀寫數據;
首個在區塊鏈層面原生構建“從存儲層到執行層”的低成本路徑的項目。執行層既不是部署在 Irys 之上的二層(L2),也不是運行在 Irys 上的某個應用程序,而是直接內建於主網協議中的核心功能。目前還沒有其他網絡做到這一點。
爲 AI 和 IP 而優化:可編程數據可以攜帶授權、交易、自動化指令,AI 模型可以原生調用訓練集,創作者可以嵌入版權和收益分配邏輯;當然這裏還有更多可能,這一切的上限只取決於開發者的創造力。
生態協同:數據庫協議可以結構化數據、搜索協議可以提供索引、變現協議可以支持數據許可與付費訪問——所有工具都基於同一個基礎網絡運行,實現應用間的組合與複用。
具體例子,本質上,Irys 上的協議可以相互共享和發現數據,從而孕育出一個生態系統,在這裏,數據成爲推動數據創作者實現更復雜變現方式的燃料。這種機制爲應用之間互相利用彼此數據創造價值提供了基礎,而這些價值最終又會反哺整個主網絡,形成正向循環。
舉個例子:當數據真正可用時會發生什麼?
一個用戶上傳一組數據(例如原創圖像或文章);
數據庫協議結構化這些數據,變成 AI 可讀取的格式;
一家 AI 公司通過變現協議獲取訪問許可,並支付自動分成;
創作者實時收到收入,數據被多次調用,進入更大的市場;
更多開發者在此基礎上構建新服務,推動生態擴展。
這個流程不依賴中心化平臺,不依賴外掛系統,一切都在 Irys 原生髮生。
市場正在發出信號:缺口已現,需求迫切
技術趨勢往往可以從資本流向和資源瓶頸中看出端倪。今天,關於“數據”問題的緊迫性,已經通過多項市場事件體現出來:
Celestia 融資 1 億美元:數據可用性成了 rollups 最大瓶頸;
Story Protocol 融資 1.4 億美元:IP 上鍊迫在眉睫;
以太坊存儲成本仍然高達 $900,000/GB:不可持續;
AI 訓練集需求急劇上升,供需失衡持續擴大;
AI 內容侵權案件同比增長超過 200%:創作者權益保護機制缺失。
這意味着一個巨大的技術“缺口”正在打開——一個萬億級的數據基礎設施空位,等待真正的解決者。
Web3 的 AWS,建立鏈上的數據飛輪
回顧 AWS 的成功,其關鍵並不在於單點技術領先,而是統一了算力、數據庫與應用,創造了一個正向飛輪。
Irys 正在把這個邏輯複製到鏈上:
用戶上傳的數據 → 數據庫協議索引 → 授權協議變現 → 應用調用 → 反饋到更多數據生產 → 網絡價值提升 → 吸引更多開發者構建
每一個新協議都加強了前一個協議的作用,每一個數據調用都提升整個網絡的價值。
這不僅是鏈上“存數據”的工具,而是一整套可擴展、可組合的數據操作系統。
數據是未來最重要的資產,基礎設施將決定誰贏得它
我們正站在數據基礎設施重構的前夜。一方面,數據正快速成爲推動 AI、內容經濟、智能合約生態最關鍵的資產;另一方面,舊有系統已經無法支撐這一變化。
Irys 所構建的,不僅是更快或更便宜的數據存儲系統,而是一個真正面向未來的基礎設施網絡:
原生支持數據存儲與調用;
自動化授權與收益分配;
支持 AI、IP、Web3 應用等多類數據需求;
可被開發者、創作者、企業輕鬆接入與複用。
如果說雲計算時代的 AWS 捕捉到了“計算爲服務”的歷史機遇,那麼,Irys 正站在“數據爲服務”這一巨大轉變的起點上。數據經濟的大門已經開啓,真正的問題是——誰來建立那個支撐這一切的網絡。答案正在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