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話李話外
暑假生活還在繼續,昨天頂着酷暑又被小盆友帶着出門逛了一圈兒,逛玩兒這種事情感覺確實比寫文章累,所以昨天晚上睡得比較沉,甚至都不知道北京夜裏下了暴雨,早上起來才通過別人發來的視頻看到不少地方的路都被水淹了。不過相較於極端的天氣,這兩天的行情表現似乎整體還可以,比特幣再次創下了 112,040 美元的歷史新高,羣裏的討論也比前些天熱鬧了一些。如下圖所示。
與此同時呢,部分山寨幣也表現不錯,不少幣種的單日漲幅都超過了 10%,如下圖所示。
年初至今,網絡上面很多人喊熊市已經喊了似乎挺久了,但比特幣總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新高來讓這些人失望。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過一種猜測:最近一年以來,比特幣似乎正在進入一個結構性的資金重新分配過程,早期的巨鯨開始退出,而一些機構/基金等中型玩家開始接棒並逐步建倉。短期看,巨鯨的拋售可能會對階段性行情價格帶來壓制,但只要中型玩家能夠持續完成吸籌,那麼中長期來講,行情依然是值得繼續期待的。只是在這場人類財富遷移的遊戲中,最終受傷更多的可能依然是散戶。
下面給大家發一個比特幣的價格預測圖(2025年7月10日的預測圖),從預測圖走勢來看,今年我們有可能會看到 15 萬美元的比特幣,隨後市場會迎來一輪比較深度的回調,2029 年的時候比特幣的價格可能會達到 26 萬美元。如下圖所示。
當然,上面這個預測圖僅是基於過去 1,458 天的價格走勢、推測出未來 1,458 天的可能價格走勢,其結果不一定是準確的。我們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市場的價格是由宏觀、政策、供需、情緒等多種維度共同決定的,而此類預測的準確性則主要取決於比特幣接下來的行爲是否能夠比較完美地重複歷史週期。
不過市場一直是在變的,但人性往往很難改變。雖然我們面對的未來可能會出現很多的未知情況,但如果你還相信比特幣有未來,那麼還是我們較早之前文章中的那句話:假如你的目標是未來 10 年或 20 年,那麼現在的比特幣,你什麼時候買都不貴。
每個人對週期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把 1–2 月看做是一個週期,有人把 4–5 年看作是一個週期,比較狠的人可能會把 10–20 年看做一個週期。對於賺錢這件事情,有人看重的是當前的價格貴賤,而有人看重的則是週期的規律。
如果我們簡單按現有加密週期規律回憶來看:
2017 年的大牛市主要是得益於 ICO 的炒作,那時候的散戶只要參與小額的投入就有機會獲得比較大的收益,當然這種收益和風險也是成正比的,當時給人的感覺是有“成千上萬”個項目一起通過 ICO 的方式發幣募資,有人因此而一夜暴富,也有人踩雷歸零(當時有大量的空氣和詐騙項目也利用 ICO 的方式集資)。比如當時 BNB 的 ICO 價格是 0.11 美元,EOS 的 ICO 價格是 1 美元。簡單查了一下歷史數據,2017 年的 ICO 項目有據可查的大約有 2300 個,到目前爲止僅有約 5% 存活了下來,剩下 95% 的項目要麼消失不見、要麼成爲了歸零項目或殭屍幣。
2021 年的大牛市主要是得益於大量資金的涌入(新冠疫情的爆發、美聯儲的大規模降息+ 量化寬鬆),也是機構開始入場(以馬斯克和特斯拉爲主要代表)的一個牛市,同時也是加密創新最多的一輪牛市,我們不僅經歷了 L1 公鏈大戰,而且還經歷了 DeFi、NFT、GameFi、元宇宙等各種創新敘事的黃金時刻,當時很多項目的價格都被推向了歷史高點,尤其是在牛市最瘋狂的階段,毫不誇張地講,感覺在 OK 或 BN 裏面閉着眼睛買都可以賺到錢那種,那輪牛市估計也是很多人開始跑步進場並正式接觸到加密貨幣的時候。
2025 年的大牛市主要是得益於機構的驅動,各大機構終於正式入場並開始掌控一定的話語權,隨着 ETF 合規化進程的成功、宏觀資金(傳統資金)的流入、再疊加 AI、RWA 等輔助性敘事的炒作,比特幣成功突破了 10 萬美元的歷史性整數位關口,創下了里程碑的意義,再加上美國宣佈的比特幣戰略儲備計劃、以及各種針對加密貨幣的法案/政策持續推進,可以這麼說,這輪牛市似乎也成了加密貨幣從邊緣資產開始正式走向主流融合的關鍵階段。
其實,如果我們整個回憶一下過往的幾輪牛市,也可以很容易發現,隨着大型參與者(以國家、機構爲代表)的不斷深入,這個市場似乎正在變得對散戶越來越不友好(簡單來說就是普通散戶賺錢變得越來越難),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似乎也正是一個新市場開始走向成熟的一種標誌。
尤其是進入 2025 年以來,各大機構投資者還在繼續加速囤積比特幣,而美國方面正在出臺或計劃出臺的監管/法案似乎也正在加速加密貨幣的全球化普及,諸如我們之前文章中提到的(The GENIUS Act)、(The CLARITY Act)這樣的法案,長遠看,很有可能會成爲數萬億美元市場流動性的一種直觀催化劑。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就目前的加密市場整體而言,基礎設施經過這些年的建設已經趨於相對完善、而針對加密市場的監管(以美國爲主)也越來越明確,以前的加密貨幣是小衆的和散戶的,現在的加密貨幣是屬於機構的、而未來的加密貨幣將是全球性質的。作爲普通的散戶,我們需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過去十年的失敗和成功只是讓我們看到了一扇窗,未來我們也許還會看到一扇門,由此出去,說不定我們繼續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廣闊世界。
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實任何市場的發展規律基本如此,加密貨幣的路就是由早期信仰者一點點走出來的,最初的加密貨幣只是一種被稱爲“極客玩具”和“龐氏騙局”的東西,2017 年 ICO 熱潮雖然促成了加密貨幣從泡沫開始轉變到了範式,但依然被很多人看做是“沒價值”和“空氣騙局”的東西,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主流金融現在已經開始慢慢接納了加密貨幣。
簡而言之,信它,就持有它,給自己的未來增加一種額外的人生賭注。不信它,就遠離它,繼續做自己當下認爲是對的事情或選擇即可。最終,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而每個人也只能爲自己的選擇負責。
很多人看着 11 萬美元的比特幣,都會去懷念 1 美元的比特幣(2011 年 1 月,比特幣交易價格首次突破 1 美元),於是就希望找到下一個類似比特幣的暴富品,但沒有人可以預測下一個暴富品到底是什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先把握好當下的機會(假如你也認爲 10 年內比特幣的價格會到 100 萬美元),同時把視野放的更長遠一些,做好準備,始終讓自己保持開放的態度。
就交易這件事情來說,對有的人而言是投資、但對有的人而言僅僅是投機,但歸根到底,我們要做的其實只有兩件事情,即:正確的時候能夠賺到多少錢、錯誤的時候能夠虧損多少錢。比如本輪牛市以來,不少人是看着比特幣從不到 2 萬美元、漲到了現在的 11 萬美元,於是就感嘆道,爲什麼自己當初沒有買比特幣、爲什麼自己現在手裏的比特幣這麼少……與此同時也嘆氣道,爲什麼自己要在某某山寨上面虧損了還一直去加倉、爲什麼自己要聽從別人的說辭去 FOMO 土狗導致投入歸零……
這種情況如果我們總結一下來看,大致也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面對“確定性”的交易機會難以形成規模化投入或持續投入,比如他們會認爲比特幣會漲,但當時已經 2 萬美元了,漲幅比較有限,不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的收益機會。一方面則是面對“不確定性”的交易機會會押注比較大,認爲自己的理論肯定是對的,自己的認知或技術一定會戰勝市場並帶來巨大收益。
就我自己而言,我主要會考慮去做那些“確定性”的交易,因爲“不確定性”的機會雖然可能的潛在收益巨大,但面臨的風險也是巨大的,而且這種交易也很難通過某種或某些固定的技巧或技能去完全掌握(最多隻能提高概率),但確定性的交易則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持續進行提升和優化。
投資看起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無非就是底買和高賣而已,但做到正確的投資(即我們上面提到的那兩件事情)其實非常難,需要在自己的投資理論和市場變化之間找到各種平衡點。
因此,這些年的投資經歷只告訴了我一個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一定要非常嚴格地做好自己的倉位管理(風險管理),尤其是永遠不要太執着於那些虧損的交易,無論你的操作策略或理論是什麼,記住,市場永遠是對的。
且只要市場還在,那麼,我們就不會缺少交易的機會,我們要做的就是持續堅持下去而不被市場淘汰。如果你的倉位管理做的不夠好或不夠自律,導致自己的投資組合損失掉(或被套)了大部分的資金,那麼我們就沒有足夠的資金再去抓住新的、甚至更好的機會。
因此,明確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是投資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需要深刻去理解:正確的時候能夠賺到多少錢、錯誤的時候能夠虧損多少錢。這些年,我見過了太多的例子,而且也遇到過非常多比自己資金體量更大且技術等各方面更牛逼的人,但不少人已經因爲虧損而離開了這個領域,但我依然還在堅持。回顧過去的這些年,尤其是剛進入這個領域的前幾年,我也做過非常多的交易,也出現過很多次的虧損,但從實際結果來看,大部分的利潤其實只是在少數交易(BTC、ETH)品類上面獲得的,這也是爲什麼後來我一直堅持那句話的原因:保持專注、保持思考、保持耐心。同時也把這句話放到了公衆號簽名裏面,希望繼續能夠與大家共勉~
今天就聊這些吧,正文中涉及到的圖片/數據引用來源已經補充到了話李話外 Notion 裏面,以上內容只是個人角度觀點及分析,僅作爲學習記錄和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