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叮噹,Odaily 星球日報

6 月 19 日,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 Humayun Sheikh 宣佈啓動一項大規模回購計劃:Fetch 基金會將聯合多家交易所和做市商,共同推動總額達 5000 萬美元的 FET 代幣回購行動。這背後,是其代理平臺與 ASI-1 應用需求持續增長所帶來的底層支撐。「FET 當前被市場低估。」他直言。

這場回購計劃並非孤例,而是在過去數月中山寨幣賽道愈發明顯的趨勢。資金正源源不斷流向 BTC,ETH 也在近期重新獲得巨鯨和機構的青睞,但山寨幣市場交易量驟減、投資者情緒疲軟,項目方們彷彿進入了集體的「生存艱難模式」:在融資變難、估值縮水的大背景下,如何活下去、如何講出一個還能被相信的故事,成了擺在每一個項目面前的共同課題。

而代幣回購,正在成爲越來越多項目的共同回答。

生存敘事下的回購邏輯

如果說牛市的主旋律是「增長故事」,那麼熊市講的則是「現金流實力」。代幣回購,正是這一邏輯的自然延伸:用項目自身的資金回購流通中的代幣,一方面減少市場拋壓,穩定幣價;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對外宣示,「我們依然有能力、有信心。」

在這個過程中,回購不只是市場操作,更是一種財務層面的「自證」機制。只有當一個項目擁有足夠的收入和儲備,纔敢把真金白銀拿出來「賭」自己的未來。對於投資者而言,這種行爲本身就是對項目價值的背書。

但也正因爲此,真正能持續回購的,往往只是一小部分項目。多數項目只能將「回購」掛在治理提案或路線圖裏,最後不了了之。回購機制如何設計、是否銷燬、是否鎖倉固然重要,但最核心的永遠是:你有沒有真實、穩定、可持續的收入。

Fetch.ai 的回購計劃,緣起於其 ASI-1 和代理平臺的使用激增。平臺價值在上漲,代幣價格卻停滯不前。5000 萬美元的資金來自基金會儲備,這筆錢或許不足以改寫 FET 的價格曲線,但重要的是,如果計劃落地,它會打破市場對項目「現金流匱乏」的固有印象。

誰在下場回購?

在 2024 年後,多個老牌項目就相繼啓動甚至已經執行了回購計劃。儘管回購的方式有所不同,但背後的動機高度一致:用現金流撬動信心槓桿。

2025 年 4 月 9 日,Aave 回購提案以 99.63% 的支持率通過。該提案的完整計劃是在未來 6 個月內每週回購 100 萬美元,首期回購於 4 月 10 日開始執行。自啓用協議費用回購機制以來,Aave DAO 已持續執行每週 100 萬美元的回購計劃。最新數據顯示,協議累計已花費 1000 萬美元回購 5 萬枚 AAVE,平均成本價爲 199.74 美元。按當前 264 美元市價計算,該部分國庫儲備已產生約 300 萬美元未實現收益。這不僅是一種資本操作,也體現了 Aave DAO 治理結構下的執行力與現金流健康狀況。

另一邊,Sky (前身是 MakerDAO)聯創 Rune 目前轉入回購地址的 200 萬枚 USDS 已全部用於回購 SKY。從 6 月 4 日起,Rune 累計已使用 233 萬枚 USDS 回購 3022.7 萬枚 SKY,約佔其流通量的 1.4% ,回購均價約爲 0.077 美元。

2 月 14 日,Jupiter 宣佈所有協議費用的 50% 將用於回購 JUP 並鎖定三年,回購於 2 月 17 日正式開始。截至目前 JUP 回購價值約 2500 萬美元。

Hyperliquid 自 3 月 20 日啓動回購,將其平臺收入的 50% -100% 用於回購 HYPE 代幣,其中大部分回購的代幣會被銷燬,以減少流通量。根據回購數據顯示,過去 30 天內,其回購金額達到 5500 萬美元左右,平均每天回購金額可達到 183 萬美元,依據此數據計算,季度回購可達 1.65 億美元,按照 HYPE 現在的價格 37 美元計算,回購數量約爲 446 萬枚,佔其流通量(3.33 億枚)的 1.3% 左右。

從 TokenTerminal 數據來看,Sky 年收入達到 3.1 億美元左右,在穩定幣賽道,年收入僅低於 Tether 和 Circle。當然,從收入規模來看,中心化穩定幣和去中心化穩定幣之間仍然是有不可跨越的鴻溝。Aave 過去一年收入則在 1 億美元左右,位居借貸賽道榜首。

從 defillama.com 數據來看,Jupiter 年化收入則在 3000 萬美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Hyperliquid 雖然是新興 DeFi 項目,但是過去一年收入已經達到 3.2 億美元。如此體量,在 DeFi 圈層的潛力非常巨大,詳情可閱讀(總交易量 1.5 萬億美元登頂鏈上合約王座,Hyperliquid(HYPE)是下一個 SOL?)

結語

代幣回購並非靈丹妙藥,但在信心稀缺的週期裏,它確實是一種有效的敘事切入口。與其繼續靠空洞的「願景」「路線圖」「賦能」,不如用紮實的收入結構和清晰的財務行動重新贏得市場注意。

真正的比拼,已經不再是你講了一個多大的故事,而是你能不能活着講到它實現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