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 AI 來搶飯碗,但要學會怎麼與它相處。 (前情提要:14 所名校爆「祕密指令洗腦 AI」醜聞,早稻田教授:太多人偷懶把論文審稿給 AI.. ) (背景補充:蘋果 AI 不玩了?考慮套皮 ChatGPT 或 Claude 升級 Siri,挽救自研進展落後 )   今年 2 月,Claude 模型的開發公司 Anthropic 完成了一場獨特的「職場田野調查」。他們分析了超 400 萬次使用者對話,並將其與美國勞工部 O*NET 職業資料庫進行匹配,該資料庫詳細記錄了上千種職業及 19530 類工作職責。這種資料化的匹配,首次清晰揭示了 AI 正在如何融入各項工作、具體影響哪些職位。 (為了保護隱私,研究團隊用了一套叫 Clio 的「隱私保護放」系統,只能分析聚合後的資料而無法接觸到具體個人的聊天記錄。) 一、AI 的鐵粉:不是老闆,而是「碼農」和「文字工作者」 研究結果出來後,第一個發現是:AI 的使用情況極其「偏科」。將近一半的用途,都集中在兩個領域。 冠軍:電腦與數學領域(佔比 37.2%) 沒錯,AI 的頭號「鐵粉」,是碼農。 想像這個場景:程式員小張正在開發一個電商 App,突然程式崩潰,報錯資訊像天書一樣看不懂。以前,他可能要花半天時間撓著本就不多的頭髮,在程式碼海洋裡苦苦尋找問題。現在,他把程式碼和報錯資訊扔給 Claude:「兄弟,這是啥問題?」AI 一看就回復:「問題出在第 XX 行,這個引數格式不對。」 從「開發維護軟體」到「程式設計除錯」再到「設計資料庫」,這些都是程式員們最常讓 AI 幫忙做的事。對他們來說,AI 不是來搶飯碗的,更像是一個 24 小時待命、不知疲倦的程式設計搭子。 亞軍:藝術與媒體領域(佔比 10.3%) 排第二的是那些靠「筆桿子」喫飯的人。這個聽著很「文科」的領域實際上和 AI 配合得特別好。 比如,市場部的小李要寫一篇產品推廣文案。她可以讓 AI 先「頭腦風暴」幾個標題,然後自己挑一個最好的繼續寫。寫完初稿後,她又把文章給 AI 看:「幫我檢查一下,語言夠不夠吸引人?能不能再活潑點?」而當她需要按特定格式釋出文章時,AI 也能迅速完成排版。 這類使用者包括技術文件寫手、廣告文案、編輯,甚至檔案管理員。對他們來說,AI 是靈感庫、校對員和排版工具的完美結合。 不過 AI 使用的職業分佈嚴重失衡,參考下面的圖片,僅佔全美工作 3.4% 的電腦與數學職業,在 AI 對話中佔比卻高達 37.2%;相比之下,合計佔全美近 30% 的食品、銷售和運輸崗,對話總和僅有 3%。 原圖片來自 Anthropic 研究資料集,此圖片使用 AI 翻譯工具生成 二、AI 是「替代者」還是「增強器」?目前更像「超級助手」 搞清楚「誰在用」後,下一個關鍵問題是「怎麼用」。報告給出了一個重要資料:57% 的用法屬於「增強」,43% 屬於「自動化」。 這說明,目前 AI 更多是在當「增強器」。研究人員把人機協作分成了五種模式: 自動化行為(43%) 指令式:最簡單的「自動化」,就像使用工具。「把這段翻譯成英文」,AI 直接給結果,幾乎沒互動。 回饋迴圈:程式員常用。使用者把程式碼給 AI,執行報錯後再把新情況回饋給 AI,如此迴圈直到解決。人主要是個「傳話筒」。 增強行為(57%) 任務迭代:深度協作。你讓 AI 設計網頁,AI 給出初版後,你說:「佈局不錯,但顏色太暗,能換亮點的嗎?按鈕也放大點。」就像兩個同事不斷迭代,共同完成任務。 學習: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獲取知識。「能用簡單比喻解釋下什麼是『神經網路』嗎?」AI 在這裡是個全能老師。 驗證:你已完成工作,但想讓 AI 幫你檢查。比如寫完 SQL 程式碼,讓 AI 看看邏輯有沒有問題,有沒有更好的寫法。 這個 57% 比 43% 的比例表明,大部分時候我們不是被動地「被 AI 服務」,而是主動地「駕馭」AI。它更像個強大的外部大腦,我們用它來學習、迭代和驗證工作,最終讓自己變得更強。 三、收入越高,用 AI 越多?答案是「倒 U 型」 這可能是一個反常識的發現。AI 的使用率和工資的關係,不是直線上升,而是一個「倒 U 型」曲線。 金字塔的底層和頂層,用得都少 低收入職業:餐廳服務員、建築工人、卡車司機。他們的工作需要大量體力和現實世界互動。AI 現在還長不出手腳,自然難以參與。 極高收入職業:外科醫生、法官、高階管理。這些工作不僅需要頂級專業知識,還要承擔巨大責任和風險,決策過程複雜且充滿不確定性。目前 AI 還遠達不到這種水平,法規和倫理限制也很多。 中高收入的「技術白領」是絕對主力。AI 使用高峯出現在那些需要「大量準備」但又未到「頂級專家」程度的職業,比如軟體開發者、資料分析師、財務分析師、市場經理等。 這個「倒 U 型」分佈清晰地顯示了當前 AI 能力的邊界。它最擅長處理那些有固定規則、以資訊和資料為核心、但又需要相當智力投入的知識型工作。 四、AI 正在模糊專業界限、造成「技能通貨膨脹」 研究中的一個有趣發現是,很多被分類為特定職業任務的 AI 對話實際上來自非該領域的專業人士。例如,被歸為「營養師工作」的查詢可能來自普通人尋求飲食建議,而不是專業營養師。 這代表著一種新趨勢:AI 正在模糊專業界限,使普通人能夠進入以前需要專業訓練的領域。這種「專業知識平權」可能帶來更廣泛的知識獲取和應用,但也引發了關於專業價值和品質控制的問題。當 AI 讓每個人都能做「半個專家」時,專業服務的邊界和價值將如何重新定義? 這同時也揭示另一個重要趨勢:AI 正在創造一種新的「技能通貨膨脹」。當 AI 能輕鬆完成基礎程式設計時,「會程式設計」就不再是優勢。這會深遠的影響就業市場,甚至是這個社會對工作的定義。工作的定義本身就一直在變化,幾十年前,如果你說「做打字」,人們就知道你正在做一種很專業的工作。但現在你說「在打字」,大家會認為你說了廢話,因為打字本身已不再被視為一項專業技能,因此「在打字」這三個字曾經暗含的「正在工作」的含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