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金融危機之所以容易醞釀並爆發,與信息流通的落後密不可分。通訊不便、透明度不足,使市場中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泡沫可以長時間累積而不被大多數人察覺。當危機爆發時,市場反應遲緩,恐慌蔓延,最終演變成系統性崩盤。

而今日,智能手機與網絡技術讓信息傳遞變得即時且普及。每一位市場參與者幾乎都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消息,市場警覺性大幅提高。小型泡沫和局部性風險往往還未擴大,就已被市場迅速出清。從這個角度來看,現代社會要再出現過去那種因信息滯後造成的傳統型金融危機,確實變得更加困難。

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信息的普及,未必等於理解的普及。

在信息流通提速的同時,大多數投資者也暴露於信息過載、真假難辨的環境之下。訊息太快、太雜,使得市場情緒變得更容易操縱,短期恐慌和羣體行爲比過去更爲頻繁。2020年疫情初期,美國股市在短短一個月內四次熔斷,就是市場過度即時反應導致恐慌瞬間蔓延的例子。過去是因爲信息太慢導致危機;而現在,有時反而是因爲信息太快而加劇危機。

更深層的風險,來自金融體系自身的複雜化與黑箱化。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結構性產品CDO(擔保債務憑證)與CDS(信用違約掉期)即使在專業圈內也鮮有人能完全理解其中隱藏的系統性風險。信息透明不代表信息可理解,金融工程的進化反而讓真正的風險變得更加隱蔽。

總結來說:

科技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削弱了傳統型金融危機的醞釀空間;但金融體系的高度複雜化與羣體情緒的易變性,使得現代危機可能以更隱蔽、突發、甚至更猛烈的形式爆發。

警覺性提高了,但對抗的,已經不是單純的信息落差,而是更高維度、更深層次的結構性風險。

在這個時代,掌握信息的人不一定能避開風險;真正能夠穿越迷霧的,是能理解系統本質的人。

#大而美法案 $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