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兩年,「夾心中年人」(30~40 歲羣體,介於年輕人和 45 歲中年羣體中的一代)的焦慮愈發顯著。

押寶比特幣、黃金搶購、倒賣潮玩……一系列操作背後,是這代人對資產縮水的恐慌與未來的不安。他們不願放過任何一個可能「賺錢」的機會,一場隱祕的財產保衛戰,正在這羣人中心照不宣地展開。

以至於社交媒體上,每個疑似「賺錢風口」的貼文下,都擠滿了三連問:「是什麼」「怎麼做」「可以帶嗎」;技術分析的投資帖下,總有人曬出操作記錄和持倉截圖求教。

不僅普通人如此,連香港、日本、美國的部分上市公司,也因業績成長放緩,將比特幣投資收益作為維護股價的手段,創業公司更以此作為融資籌碼。

在看似無計可施的市場環境中,一批嗅覺敏銳的年輕人憑借前瞻眼光,早早佈局押注比特幣等資產。

正是因為搶佔了入場先機,即便他們僅用最樸素的「持幣待漲」策略,不參與任何交易操作,也因選對了賽道而收穫頗豐。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恰恰揭示了當下投資的核心邏輯:選對方向後,懂得沈澱與等待,依然是致勝的主旋律。

時代從不會辜負善於沈澱的人,以下是他們的真實故事:

人到中年,躲不開的財富大逃殺

去年,當各大銀行存款利率集體跌入「1 時代」,35 歲的秦健和同齡人們不約而同踏上了與通膨賽跑的理財突圍戰。

這場看似精明的博弈,卻在現實中演變成充滿暗礁的冒險——就像秦健在上海內環買下的那套 40 平米「老破小」,曾被視為對抗通膨的利器,最終卻成了套牢現金流的漩渦。

2024 年上海樓市,內環內樓齡超 30 年的小戶型正成為投資新寵。這類總價百萬左右的老公房,因月租金可達 4,000~5,000 元、被仲介包裝成好投資、低成本上車的香餑餑。

圖源:(Foresight News) 社交媒體上關於老破小的收益內容

秦健算過一筆帳:他看上的 120 萬元的老公房,若按仲介承諾的 4,200 元/月租金,年租售比可達 4.2%,遠超銀行 3 年期大額存單不足 2% 的利率——120 萬元本金,租房 3 年可獲 15.1 萬元收益,幾乎是存款利息(7.2 萬元)的兩倍。

圖源:(Foresight News) 各銀行的利率

但現實給了他沈重一擊。當這套不足 40 平米的老公房真正到手,他才發現自己陷入了二房東的壟斷困局。「4,200 元是市場租金,卻不是我能拿到的錢。」秦健苦笑。

他所購買的板塊裡,有不少手握全上海數百套房源的二房東,這些二房東和仲介合作之後,像秦健這樣既無客源渠道,也無力出資裝修競爭的二房東,只能以低於市場價的租金長租給二房東。

算上裝修免租期和議價損耗,秦健每年至少損失 3~4 個月租金,實際租售比驟降至 2.5%,「並且我還得承擔二房東跑路、隨時可能要求我降租的風險」,更致命的是,購房耗盡現金流疊加降薪,秦健不得不從 100 平米的租住屋搬進這套老公房過渡。

秦健的遭遇並非個例。通貨膨脹、投資渠道減少、利率下行催化的理財焦慮,催生了不少怪誕的「都市投資奇譚」。

緬北客製新型 P2P、跨境電商、AI 項目火爆、短影片投資等「風口」層出不窮,更別提炒股內幕羣、外匯、信託等「小眾」投資渠道,也都在隨時準備對夾心中年人進行「財富絞殺」。

圖源:(Foresight News)各種投資理財騙局層出不窮

人到中年,亮起紅燈的不僅是體檢報告,還有「理財成績單」。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夾心羣體?

這屆夾心中年人,或許是歷史上少有的「越努力,越迷茫」的一代。

他們大多出生於 1985~1995 年間,成為「夾心中年」前,他們大學畢業趕上經濟成長期,是目前「中產」的主力軍。他們背著房貸、車貸,卻維持著精緻生活;週末帶孩子上興趣班,自己熱衷學習理財課程,渴望財富增值。

他們自然也見證過網路這個新鮮事物帶來的「一夜暴富」——2010 年到 2019 年間,大量網路公司扎堆上市,早期員工憑借選擇權實現財富自由,這刺激著他們對財富的嚮往,十分「機會」和「風口」。

圖源:(Foresight News) 小米上市現場

因此,當外部環境巨變,這羣困在「慣性思維」裡的人,終於嘗到了現實的殘忍。

首先崩塌的是他們信奉的「好運邏輯」。

在「風口上豬都能飛」的時代,投資無需太多邏輯,隨便買買就能賺錢。但缺乏完備金融知識的他們,在經濟下行後,往往成為高位「站崗」的主力軍。

91 年出生的饒勇就是其中一員。他在大廠工作時,「中概股」如日中天,身邊充斥著股票、選擇權套現的故事。

2021 年股市大熱時,他將多年積蓄投入美股中概股,不料中美關係等因素影響下,中概股大幅下跌,資產淨值縮水嚴重,至今還沒「解套」。

而他的同齡同事多經歷過 2014~2020 年房價瘋漲期,堅信「買房穩賺」,2021 年樓市限購政策加碼時,他不少同事認定這是「最後的上車機會」,通過貸款加槓桿購房「上車」,卻接連遭遇房價下跌,房產難以出手,從而被高額房貸壓得喘不過氣,資產瞬間縮水。

圖源:(Foresight News)

接著坍塌的是對「資訊差」的迷信。

門戶時代與移動網路早期,網路上確有各行各業精英分享資訊,但如今資訊泛濫、演算法打造的「資訊繭房」,讓疲於分辨的「夾心中年人」陷入資訊荒漠。

此外,這羣夾心中年人也是最渴望「理財」的羣體。他們處於人生的轉折點,通常上有老、下有小,還是公司降本增效時最先考慮優化的那批,職場受阻後,更渴望開通第二條路線幫助自己上升,因此他們對「復利」等待時間很短、風險能力下降,希望快進快出、落袋為安。

短影片興起後,不少夾心中年人看到「普通人通過跨境直播帶貨月入百萬」的消息,也想進入分一杯羹。

34 歲的劉希就是被「跨境電商」吸引到義烏創業的。義烏因電商火爆、爆款頻出、貨源豐富被譽為創業天堂,在著名的義烏商貿城、江北下朱等貨源集散地,每走幾步就會遇到教小白做電商的培訓班和軟體廣告。

圖源:(Foresight News)義烏處處是「商機」

劉希花費數千元,在義烏報名考察團後,又相繼投入資金購買後臺軟體、租賃直播間、囤貨,她滿心期待自己能壓中爆款,一夜暴富,卻發現重金打造的直播間無人問津、高價搶下的「爆款」迅速過氣以至貨物積壓嚴重……甚至 3 個月售出的訂單,還付不起自己購買的盜版軟體月費。

無奈之下,她只能壯士斷腕,虧損 8 萬元以結束自己的這段創業旅程,成為倒在義烏的掘金者裡的大多數。

正因極度渴望財富成長,又缺乏耐心修煉內功,他們成了「鐮刀」的首選目標——焦慮之下「降智」的他們,往往「有錢就掏」。

那些被包裝成「賺大錢」的項目,本質上何嘗不是針對他們的「殺豬盤」?

理財和健康一樣,不要多折騰

在夾心中年羣體的財富保衛戰中,並非所有人都鎩羽而歸。

許多「贏家」的策略在外人看來「簡單到不可思議」,但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願意等待,拒絕「折騰」。

「沒有任何策略,全靠堅持」,「贏家」鬱曉微如此描述自己的經歷。2019 年大學剛畢業時,鬱曉微深知自己消費習慣不好,容易衝動購物,便琢磨著強制儲蓄。

她沒有追求複雜的投資策略,也沒有各大平臺研究產品,而是選擇了最樸實的方式:每月發工資後,雷打不動地拿出 1,000 元定投黃金。

周圍人嘲笑這是「笨辦法」,認為收益慢、流動性差,不如買高風險產品,但她不為所動。

如今 70 個月過去,鬱曉微總共定投的 7 萬元「原始資金」,隨著黃金價格的一路飆升,如今現金價值已超過 12 萬元,算下來收益超 80%,遠超身邊頻繁換產品的投資人。

另一位「贏家」譚翀的路徑截然不同,卻同樣奏效。

早在 2014 年大學時期,譚翀在閱讀宋鴻賓的(貨幣戰爭)時,首次接觸到比特幣這一新鮮事物。

「書中解釋,比特幣是網路人用數學思維解決貨幣超發問題的嘗試,這源於 2009 年金融危機後聯準會量化寬鬆政策的刺激。」因父母做外貿,經歷過 2008 年那次次貸危機,譚翀對貨幣「超發」格外敏感,在閱讀完中本聰那篇簡潔、清晰的論文後,從此成為比特幣的堅定信徒。

從 2018 年碩士畢業、領到自己第一筆工資年開始,譚翀就通過 OKX 平臺完成了第一次購幣。時至今日,譚翀依舊記得那個下午:「身邊人都沒聽過 BTC,第一反應都覺得我會被騙,我心裡也沒底,完全是出於對平臺的信任完成了這個訂單。」

幸運的是,他所選平臺靠譜,看到幣入自己的鏈上錢包後,譚翀放下了心,此後又幾次交易(比特幣不用整幣交易),譚翀擁有了自己第一個完整的比特幣。

圖源:(Foresight News)

儘管比特幣在後續發展中飽受爭議,甚至經歷過 2022 年的大跌行情,但譚翀始終堅守自己的判斷,堅信加密貨幣是未來趨勢,不斷增持。

當然他中間也交過「學費」:2021 年,疊加美國疫情大放水和 DeFi Summer(去中心化金融)爆火時,年化 2,000% 的項目層出不窮。譚翀心癢癢耐不住寂寞,賣出部分 BTC 下場套利,結果遭遇「空氣幣」(一種沒有實際價值支撐的虛擬貨幣、圈錢為主的項目)絞殺。

作為一個主業並非全職投資的人,最終他還是回歸到自己的舒適區:老老實實存 BTC。只用平臺自帶的雙幣贏,一種簡單的選擇權工具,進行幣本位的跨期套利。(幣本位:不考慮 BTC 對應法幣價格的漲跌,只考慮是否積累了更多 BTC)

隨著各國與企業陸續佈局加密貨幣產業,甚至總統都來下場背書,疊加 BTC 4 年產量減半的特性,自 2022 年後,譚翀迎來多次利好行情。「2018 年比特幣最高時也才 1 萬多美元,最低時 3,000 多美元,現在比特幣最低價都來到了 10 萬美元」,從他開始購買到現在,接近 1,000% 的收益,跑贏了同期所有的理財產品。

圖源:(Foresight News)

在操作平臺上,譚翀認識了不少同為 BTC 的信徒,大家秉持同樣理念:無論是直接用 OKX 定投來囤幣,還是用其它類似交易所的工具,只要平臺靠譜、控制風險得當,所有的收益以幣本位來計算,接下來耐心等待就能打贏財富保衛戰。

圖源:(Foresight News)

因此大家對時間格外「鈍感」,「都會做好 10 年以上的長線持有準備」,譚翀說。「不少人給孩子囤的,就像當年給孩子囤滿月酒一樣。」

大家沒有複雜策略,就是認定後堅持做。」譚翀總結道。每當有人問他「當初如何押中 BTC」「下一個機會在哪」,他都選擇沈默。

在他看來,對於深陷財富焦慮的中年人而言,這份焦慮不應成為困住自己的枷鎖,而應是重塑認知的起點,選擇長期主義。

而這個所謂的長期主義,是在不斷更新市場認知的基礎上,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均為化名)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Foresight News)

  • 原文標題:(刪光 100 個理財羣後,我靠 「不看盤」 策略跑贏 90% 投資人)

  • 原文作者:顯微故事

『(假日轉載)刪光100個理財羣後:我如何靠不看盤策略,跑贏90%投資人?』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加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