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世界的冰與火之歌:當西方狂飆,東方沉默」
美國,比特幣現貨ETF 單日交易量突破 50 億美元,華爾街機構排隊入場;歐洲,央行數字貨幣(CBDC)試點加速,傳統金融與 DeFi 開始融合;東南亞,越南、菲律賓的年輕人沉迷 Meme 幣交易,Telegram Bot 和鏈上槓杆成爲新賭場。
而我們呢?
京東說要搞穩定幣,消息一出,市場還沒興奮多久,就冒出一堆“京東穩定幣”資金盤,收割完就跑。——這就是現狀。
1. 西方在狂奔,我們在觀望
美國 SEC 雖然仍在和加密行業拉鋸,但至少 Coinbase、Kraken 這些交易所還能正常運營,Ripple 和 SEC 打了幾年官司,最終也沒被一棍子打死。
歐洲 MiCA 法案落地,給加密企業發了“合規通行證”,銀行開始託管比特幣,甚至允許用穩定幣支付。
而我們呢?
交易所?要麼出海,要麼轉型“區塊鏈技術諮詢”。
公鏈?技術很強,但只能去海外講故事。
散戶?要麼翻牆玩合約,要麼在微信羣裏炒“數字藏品”,最後發現是空氣。
2. 京東穩定幣鬧劇:創新土壤的貧瘠
京東金融曾透露要探索穩定幣,這本該是個好消息——至少說明大廠還在關注這個領域。
但現實呢?消息一出,立刻有騙子包裝成“京東官方穩定幣”,拉羣、發幣、畫大餅,最後跑路。——爲什麼騙子總能跑在正經項目前面?
因爲真正的創新被束縛,而騙局卻能利用信息差和監管空白,肆意生長。
3. 我們真的落後了嗎?
技術上,未必。
中國的區塊鏈專利數量全球領先。
螞蟻鏈、騰訊鏈的 BaaS(區塊鏈即服務)在國際上也有競爭力。
但生態上,我們確實在掉隊。
DeFi?不能玩。
NFT?只能叫“數字藏品”,且不能二級交易。
公鏈?技術很強,但只能服務海外市場。
——我們擅長建造高樓,卻不敢讓人住進去。
我們,是參與,還是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