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科技巨頭被允許像銀行一樣運作時,我們真的準備好迎接下一個“雷曼時刻”了嗎?如果這些平臺大到無法監管,大到必須救助,那我們到底是在擁抱未來,還是親手埋下了下一場危機的種子?
近日,美國參議院正在推進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加密立法——(穩定幣統一標準保障法案)(GENIUS),旨在爲“支付型穩定幣”的發行和運營制定全國性的統一框架。聽上去這是加密世界的一大進步,但背後的隱憂卻比表面光鮮更令人不安。
一紙法案,科技巨頭變身“影子銀行”?
法案允許企業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發行穩定幣,但幾乎未對科技巨頭設限。Meta、亞馬遜、谷歌這類平臺,若能像銀行一樣發行並操作穩定幣,將直接繞過傳統金融監管,構建屬於自己的“閉環貨幣體系”。本質上,它們將擁有比傳統銀行更強的金融影響力,而監管卻未能“同步升級”。
來自美國大學的法學教授Hilary Allen指出,這種安排讓她“寢食難安”。她曾參與研究2008年金融危機的國會委員會,她警告:
“這項法案將允許最大的科技平臺本質上成爲銀行的功能等同物……它們的規模甚至遠超2008年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機構。”
把希望寄託於“100%現金儲備”?別太天真
法案支持者聲稱,只要穩定幣有足夠現金儲備支持,就能避免金融風險。但現實卻遠非如此簡單。Allen指出:貨幣市場基金在結構上與穩定幣類似,2008年和2020年也曾出現恐慌性擠兌,政府不得不緊急救助。
別忘了,就在2023年,硅谷銀行(SVB)倒閉時,政府已出手救助USDC——它在SVB擁有超過30億美元的儲備。那次事件不是警鐘,而是預演。
“我們正在滑向一個必須爲科技巨頭兜底的局面,這根本不是自由市場,而是隱性國有化。”Allen直言。
消費者保護在哪裏?監管如虛設
除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外,該法案在消費者保護和科技公司自發行貨幣限制方面也幾近空白。康奈爾大學教授、(貨幣的未來)作者Eswar Prasad指出,這份法案看似宏大,實則漏洞百出。他強調:
“在特朗普時代對加密的放鬆監管背景下,這些保障條款恐怕根本不會被執行。”
令人唏噓的是,部分原本強烈反對該法案的民主黨人,最後竟開始“倒戈”。弗吉尼亞州參議員Mark Warner表示:“區塊鏈技術已勢不可擋,如果我們不去塑造它,別人就會。”這話聽起來像是在擔憂美國的“技術主權”,但更像是對科技巨頭開綠燈的藉口。
Mlion.ai視角:當市場走向“平臺金融化”,我們該如何自保?
監管滯後、系統性風險、高度不透明……這正是普通投資者最難掌控的時代。
我們正在見證加密市場與傳統科技平臺的融合,但同時也暴露出投資決策所需信息的極度不對稱。而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在不確定中識別趨勢、挖掘風險、發現機遇,就顯得尤爲重要。
這正是 Mlion.ai 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利用AI幣價預測模型,實時分析穩定幣相關動態、科技平臺的區塊鏈佈局及市場反饋;
通過快訊深度分析功能,快速捕捉政策變化背後的潛在影響;
結合AI自動研報生成與鏈上數據洞察,用戶無需專業背景也能迅速掌握宏觀與微觀趨勢。
未來的加密世界,已經不僅僅是“幣圈”的事,更是每一個普通人資產配置的避險與機會之地。面對“科技金融巨獸”的崛起,藉助Mlion.ai的AI工具,或許是你最聰明的選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