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ion.ai 消息,比特幣再創歷史新高,而我們對“貨幣”的理解或許仍停留在表面。來自華爾街的金融從業者、比特幣研究者尼克·巴蒂亞在其著作(貨幣金字塔)中,以極簡清晰的語言深刻剖析了現代貨幣體系的本質。他指出:貨幣並非一個統一體,而是一個結構分層、動態演化的“記賬秩序”。
書中強調一個顛覆性核心觀點:貨幣是分層存在的。在這個“金字塔”中,黃金與比特幣等無需信任的資產處於第一層,是真正意義上的最終資產;銀行存款、紙幣、穩定幣等屬於第二層,是對第一層的信用承諾;而平臺積分、代金券則構成最底層,僅在特定系統中流通。
這層級背後的邏輯,就是信任結構的差異。我們以爲自己“擁有”的錢,實際上可能只是銀行欠我們的債,或者是對某家公司承諾的信任。如果發幣機構出問題,你手中的數字也可能瞬間變成廢紙。尼克·巴蒂亞通過分析歷史實例——如羅馬帝國銀幣的含銀量逐步縮水——展現了一個令人警醒的事實:貨幣危機往往並非爆發式發生,而是信任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潰散。
書中還提出一個重要視角:中央銀行的本質其實是“清算中心”,而非簡單的印鈔機構。從阿姆斯特丹銀行到現代的英格蘭銀行,再到全球央行推動的央行數字貨幣(CBDC),其真正目的是爭奪對“記賬權”的壟斷。當每一筆交易的確認,都由央行賬本來裁定,誰掌握賬本,誰就主宰貨幣秩序。
這也解釋了比特幣的根本意義。比特幣不僅是一種資產,更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記賬體系,它通過區塊鏈技術挑戰了中央清算權的獨佔。每一筆交易都被全網共同驗證,形成“最終結算”的開放共識。這種“信數學不信人”的新模式,正是比特幣顛覆金融體系的關鍵。
而穩定幣則是另一種現實妥協:雖然基於區塊鏈,但依舊由中心化機構發行、錨定法幣,其本質仍是對現實貨幣信用的映射。它們是鏈上“銀行存款”,而非真正的資產。雖然便捷,但本質上仍受限於對發幣方的信任與監管結構。
從MLion.ai的視角來看,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金融科普,更像是一本“貨幣地圖”——它重新繪製了我們對金錢、資產與信用的認知邊界。當技術推動貨幣從“紙本”走向“賬本”,從“信政府”轉向“信協議”,每一個人都必須思考:在數字世界裏,我到底把“錢”託付給了誰?
這並不僅僅是一個金融議題,而是關於未來權力結構的核心爭奪。你,是站在舊賬本的邊緣,還是選擇一個新的開始?